:::
影片
2018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聽見牡丹》音樂會 宣傳片
00:00:10

2018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聽見牡丹》音樂會 宣傳片

  • 臺灣音樂館
  • 演出資訊 2018/03/17(六)19:30-21:00 演出地點:小表演廳 演出長度:約90分鐘(含中場休息15分鐘) 注意事項:本場次同步錄影 節目介紹 節目分為過去與現代兩個半場,以族人純樸的嗓音將部落故事娓娓道來,呈現歷史過程中音樂與部落文化之變遷。演出歌曲以牡丹傳統古調為主,從現今的觀點出發,訴說族人回憶中的過去、現今生活的當下與嚮往的未來。 一、過去:以歷史錄音引領觀眾回到老人家記憶中的情境。族人以清唱的方式,搭配舞台的展演,呈現出傳統牡丹村古謠與在地生活緊密連結的樣貌,訴說部落的源起與日常中的點點滴滴。由於牡丹周遭的文化多元,在歌曲中除描述聚落中的生活之外,也可以看出當地與外界交流的活絡情形。 二、現代:隨著政府的更替與生計上的需要,年輕的族人逐漸外移工作與生活。雖然與部落的聯繫並不如以前那般頻繁和密切,但他們仍用自己的歌聲,思念著滋養其成長茁壯的土地。除此之外,部落亦不斷接收外來文化的衝擊,傳統文化逐漸流失。因此,部落耆老心心念念要保存祖先留下的傳統,一再叮嚀年輕人要背負起文化傳承的使命,並希望在未來能夠保存傳統文化中的資產與價值。 演出團隊 牡丹國小古謠合唱團 牡丹國小古謠合唱團2010年在學校支持下成立,由王曉慧老師指導,多次獲邀演出,並在2006年的全縣鄉土歌謠比賽榮獲優等佳績。成立宗旨即期望讓從未唱過自己族語歌謠的學童有機會唱vuvu(祖父母輩)的歌、傳承牡丹文化。 牡丹古謠班 2013年由白勇務理事長成立的牡丹古謠班,為牡丹鄉第一個部落古謠班。團隊成員多為部落耆老,他們自動自發地參與練習與演出,長遠目標為保存語言與古謠,將逐漸式微的文化傳承下去,用音樂說自己的故事。 專場策展人:錢善華 演出單位:牡丹國小古謠合唱團、牡丹古謠班 主辦單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指導單位:文化部
觀看次數19932
臺灣音樂館 上傳
2018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傳唱賽夏之歌》kiS no SaySiyat音樂會宣傳片
00:00:10

2018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傳唱賽夏之歌》kiS no SaySiyat音樂會宣傳片

  • 臺灣音樂館
  • 演出資訊 2018/03/16(五)19:30-21:00 演出地點:小表演廳 演出長度:約90分鐘(含中場休息15分鐘) 注意事項:本場次同步錄影 節目介紹 賽夏族歌謠,涵蓋生活歌謠以及祭歌歌謠,其中又以矮靈祭歌為歌謠大宗,在16首的祭歌中,不但出現許多植物,應用著各樣的古語暗喻,文學上還使用頂真唱法,加以祭歌分節繁複,禁忌極多,致使族人傳承,亦頗不易。 本場節目內容,從祖先因洪水逃至大霸尖山,水退之後族人下山建設部落,透過各個不同姓氏間的聯姻,繁衍著賽夏後代。而與外族的矮人之間,因為學習矮人的生活技能,使賽夏族人對其有所依賴,卻因矮人調戲賽夏婦女,讓賽夏青年心生恨意,終至釀成矮人落水的事件。之後族群饑荒禍事頻傳,使族人舉行矮靈祭,希望再召回矮人。 而節目的演出,除利用戲劇的表現,展示賽夏族群的繁衍以及族人的一生,透過歌謠的吟唱,聽眾也能欣賞到賽夏族的平日生活歌謠以及矮靈祭典歌謠這兩種類型的音樂。生活歌謠敘述著數數字、戀愛、打獵等生活情境,而矮靈祭歌這平日禁忌繁多的歌謠,也在本節目中,在召請矮靈的神聖情境下,展現著難得聽到的旋律曲調。 演出團隊│苗栗縣南庄鄉蓬萊國小及苗栗賽夏文化藝術協會 團隊由苗栗縣南庄鄉蓬萊國小及苗栗賽夏文化藝術協會共同組成。蓬萊國小耕耘賽夏文化已逾20載,是極少數推動賽夏文化的學校。2016年7月為期兩週辦理全臺賽夏文化巡演、2017年受文化部文資局之邀,參加臺灣無形文化資產演出,皆受佳評。此次二團合作,演員年齡層分佈老、中、青、少四代,族人緊扣雙手,盼牽起孩子的自我認同。耆老透過吟唱、言說敘事,傳遞隱藏在歌謠中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脈絡,表達在臺灣歷史變遷下,賽夏文化仍持續激盪著美麗火花,孕育新世代的賽夏人。
觀看次數19750
臺灣音樂館 上傳
2018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南管尋親記》音樂會宣傳片
00:00:10

2018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南管尋親記》音樂會宣傳片

  • 臺灣音樂館
  • 演出資訊 2018/03/10(六)19:30-21:00 演出地點:小表演廳 演出長度:約90分鐘(含中場休息15分鐘) 注意事項:本場次同步錄影 節目介紹 從日治時期文獻或多年田野調查中,可知臺灣民間音樂使用南管系統的,在陣頭上有車鼓陣、竹馬陣、牛犁陣、七響陣、文武郎君陣,在純音樂的演唱上有郎君唱、太平歌、南管小唱、九甲調、傀儡調,在戲曲方面有七子戲、九甲戲、白字戲、竹馬戲、傀儡戲,等等。隨著時代變遷,許多相關的民間音樂不斷流失,本次音樂會想藉著尚存的民間樂人來演練屬於南管系統的音樂,讓民眾體驗來自原鄉泉州音樂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如何滋潤臺灣百姓的心靈。文化傳承的使命,並希望在未來能夠保存傳統文化中的資產與價值。 演出團隊 臺北詠吟樂坊 成立於2001年,成員以臺北市華聲社的老團員為班底,近十年來陸續加入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碩士班南管組畢業的碩士生,故性質不同於一般的民間館閣,追求的是中國傳統音樂「游於藝」精神。 麻豆集英社 原為太平歌陣,約成立於1917年,當時僅稱「巷口太平歌」,1978年正式取名為「集英社」。 黃美悅 為著名的九甲戲藝人。 高雄大樹長青車鼓團 為已故李認川先生所傳習的車鼓,已有二十多年歷史。 專場策展人:林珀姬 演出團隊:臺北詠吟樂坊、麻豆集英社、九甲戲老藝人黃美悅、高雄大樹長青車鼓團 主辦單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指導單位:文化部
觀看次數19690
臺灣音樂館 上傳
2018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賽德克巴萊,大家一起來跳舞吧!》音樂會宣傳片
00:00:10

2018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賽德克巴萊,大家一起來跳舞吧!》音樂會宣傳片

  • 臺灣音樂館
  • 演出資訊 2018/03/09(五)19:30-21:00 演出地點:小表演廳 演出長度:約90分鐘(含中場休息15分鐘) 注意事項:本場次同步錄影 節目介紹 故事,從1931年的清流部落開始說起,日本人把霧社事件中倖存的賽德克餘族集體遷居至北港溪下游右岸,稱這個地方為「川中島」。在日本人強勢鎮壓下,過往部落生活的種種成為族人不敢回想的記憶,Gaya祖訓幾已全面潰散。在那裡,唱歌、跳舞和織布是少數沒有被日本人禁止的傳統,也是族人和賽德克精神僅存的臍帶。Obin Nawi是個八歲的小女孩,生活中最快樂的事,是和媽媽、阿姨們在熱鬧慶典中一同唱著、跳著古老的歌舞,圍著圈圈慢慢地轉啊轉地,時間彷彿都凝結在那些快樂的瞬間。 本場音樂會是一部賽德克族的史詩,由古老的歌、舞、歷史記憶以及賽德克織品的美麗紋路所交織而成,而祭典舞蹈歌"uyas kmeki"(祭典舞蹈歌)則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主題,悠然古調反覆出現、貫穿時空,與故事脈絡共構成節奏鮮明的作品形式: 緣起:川中島的歲月 第一部曲:一個在Gaya制約中的愛情故事:來自山頭那端的呼喚! 第二部曲:婚禮之舞:yonodoni ta,大家一起來跳舞吧! 第三部曲: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 尾聲:Gaya精神,生生不息! 演出團隊│賽德克傳統文化藝術團 「賽德克傳統文化藝術團」是由南山溪部落的族人所組成,他們在傳統文化一片急速凋零聲中,繼續唱著祖先所留下的古謠。他們代表著賽德克族歌舞傳習未來的希望,於2013年獲南投縣政府公告登錄為祭典舞蹈歌「uyas kmeki」的技藝保存團體。現今由部落耆老Obin Nawi帶領著年輕世代持續傳唱,呼應著Gaya祖訓的傳承精神。 專場策展人:曾毓芬 演出單位:賽德克傳統文化藝術團、嘉義大學音樂系管樂團 主辦單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指導單位:文化部
觀看次數81
臺灣音樂館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