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
找回布農藤編記憶
00:00:00

找回布農藤編記憶

  •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 在過去的布農社會裡,做自己的生活器具,是在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因採集進入山林且處理上的費工,過往是男性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如同女性需有織布做衣服的能力般。然而,如今這樣的能力在部落裡卻是少見,且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舉目望去繼續在做藤編的人大多是年長者,以卓溪鄉為例中平村黃泰山阿公已高齡93歲;太平村余清山已70歲。較為年輕者有卓清村的陳國良約莫40歲,但因為養家活口只能以開卡車維生,利用工作之餘來繼續藤編工作。 在過往的學習模式,是用觀察的方式來學習這樣技藝,部落裡也有一種說法是技藝不得教人否則會折壽。再加上藤料的取得不易,需到山中採集相當的藤料,且再加上法規的限定,也讓採集藤料變得更不容易。然而,處理藤的工序相當費時且需要耐心,也常聽說許多人在這一關就退出了,也因此這項傳統技藝更是凋零相當快速。 內本鹿pasnanavan工作室從2008年開始與台東縣延平鄉的布農族人開啟「內本鹿pasnanavan」的學習計畫,以內本鹿山區做為場域,部落長者為師進行山林教育,並協力部落每年回到舊部落重建石板家屋。迄今仍持續進行課程的發展,部落講師的培力以及外部資源的引入。 2017年開始與卓溪鄉太平村合作試辦藤編課程,期盼能持續與部落共行的計畫,將內本鹿的經驗引入卓溪鄉太平部落。並協力發展出屬於卓溪的藤編工藝之亮點。 發展課程時才發現藤材料不易取得,只能透過購買現成東南亞進口的藤材,作品缺乏手工處理的溫度,對於藤的前置處理完全無法掌握。鄉公所雖然也會辦理藤編產業人才培訓,也許因為時間有限,同樣是使用購買的藤料,在部落許多人對於如何處理藤是完全陌生的。編織技法在坊間有許多書目可以參考,然而從採集到處理藤卻是最重要的精神所在,因唯有入山才能真正與布農文化產生連結;唯有透過親手處理藤料才知道前人的智慧所在。
觀看次數26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上傳
在地工藝進化論.2018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Craftsmanship
00:10:48

在地工藝進化論.2018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Craftsmanship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影音平臺
  • 所謂的「進化」,可能帶有一些實驗的精神,最重要的是過程中的所見所聞,看見社區們的進化成果,就像看一場魔術表演一樣,將不要的柿子皮變成柿子染圍巾、小包包,將玉米葉製成可愛的玉米娃娃,用香蕉絲織成時尚的帽子及提袋….,希望帶給大家眼睛為之一亮的感受。 社區構築在同一區域內的人群上,人們共享著同樣的文化和地理資源,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描繪出社區生活的樣貌,隨著時代的演進,不同的社區之間也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文化底蘊,結合在地的資源更順勢發展出不同的特色工藝,由土地長起的每一步,人們走得穩健踏實,社區的與時俱進,也照映出在地工藝的發展軌跡。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共同致力於農村再生與推廣社區工藝,自103年起便透過農村微型工藝產業培力計畫陪伴社區成長茁壯,透過農村培力方案扶植地方工藝師的傳承與培訓,藉由社區產業方案協助社區開發地方特色工藝產品並行銷全世界,今年更加入了體驗經濟方案,期望社區集結在地產業、工藝體驗與文化特色,發展出新型態的經濟效益。
觀看次數805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影音平臺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