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
張經魁口述歷史影像
00:54:24

張經魁口述歷史影像

  • 國家人權博物館
  • 據影像紀錄內容,張經魁,1941年出生於江蘇邳縣農家。幼年時遇國共戰爭,1949年9月,父親帶著他隨國民黨空軍搭機來到臺灣,一開始住在新竹,1951年因父親隨軍隊移防,搬到臺中西屯空軍眷村,1957年考進臺中縣立沙鹿工業職業學校紡織機械科。他受訪時說當年自己到處結交朋友,認識了就讀臺中農學院的向陵生。據張經魁表示,他與因為戰爭而成為孤兒的向陵生頗有共鳴,聽著向陵生批評政府貪污,主張「反貪污、反特權、反對司法軍人參與政治、反對長期戒嚴」,覺得非常有道理,也會與自己覺得值得交心的朋友提到向陵生的理念。 張經魁1959年以同等學力考入陸軍軍官學校,1960年2月因事北上而借住當時在基隆海專讀書的向陵生的宿舍。根據張經魁後來的自述文件,他臨走前,向陵生交給他一份「武裝革命計畫書」,並吩咐要返回臺中再看,只是回到臺中後,張經魁就忙於各種學校瑣事,早已忘記此事。一週後兩人見面,向陵生認為張經魁漠不關心,拿回計畫書,並在日後寫信說他不再搞革命了,並要求張經魁不能對外張揚,隔日張經魁立刻回信,表示自己沒有心思管對方是否革命,也不會對外宣傳。之後兩人未再見面聯繫,但這封回信卻被視為鼓勵對方的證據。 張經魁3月12日在學校裡被捕,隨即送至臺北新店調查局看守所羈押,疲勞審訊近五個月,8月移送至警備總部軍法處青島東路看守所。11月15日,被以「陰謀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罪名,判處有期徒刑五年,褫奪公權三年。他不服氣,覺得只是幾個口號,而且這些口號也都是為了這個國家好,「哪裡有罪?沒有罪啊!」即於11月28日聲請覆判,但12月27日就遭駁回簽結。1961年1月判決確定後,張經魁被移到外役區押房擔任外役工作。之後多次移監,約於1963年底移送新店安坑臺灣軍人監獄,1964年中移送國防部泰源感訓監獄,年尾移送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綠島新生訓導處,1965年3月移送國防部泰源感訓監獄,3月12日開釋。 出獄後,他輾轉透過介紹到桃園的一間紡織廠工作,1966年入伍補服兵役,1967年結婚。退伍後三十多年,陸續成立多間公司與建設公司。1987年開放探親後,與父親一同前往江蘇接母親至臺灣居住。曾擔任臺中市議員、南投縣議員,目前在草屯經營文化園區。 2019年5月30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公告撤銷其有罪判決。
觀看次數25
國家人權博物館 上傳
曾勝賢口述歷史影像
00:52:05

曾勝賢口述歷史影像

  • 國家人權博物館
  • 據影像紀錄內容,曾勝賢,1944年出生於屏東東港。在他十歲的時候,父親過世,雖然因為母親與哥哥的支持,曾勝賢能繼續升學讀書,但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他在高中畢業後,1963年考取軍法學校。入學報到以後,曾勝賢1963年9月先至臺中車籠埔訓練中心,接受入伍教育四個月,1964年1月回到位於新店的軍法學校上課。1968年2月畢業,當時軍法學校已併入政工幹部學校,軍法學校原址改為由警備總部軍法處使用,所以曾勝賢應屆考取軍法官後,回到曾是母校原址的軍法處實習,7月結束實習後分發到桃園臺北師管區擔任軍法官。 1970年借調至位於博愛路上的警備總部代理書記官業務,也是在這個時期,他的中學學弟林順益因為考上臺北的大學,找曾勝賢一起租房子。曾勝賢說,「我代理那個業務、整理資料的時候,所多出來的東西,我就把它拿回家」,這樣的行為,日後被警備總部判定是他有意將崔小萍的起訴書,與陳安東紐的判決書等政治案件資料提供給林順益再轉交給魏廷朝。而曾勝賢於本次受訪時表示,因為租屋處格局簡單,「就是一間通舖、一間洗澡間,所以什麼資料你沒有什麼地方可以藏啊」,這些資料究竟是被林順益抄寫或拿走再轉交,「我不知道」。另外他曾經受託幫哥哥的朋友林肇家寄信,儘管曾勝賢說當時自己不曾過問內容,就是幫忙寄信,但日後也被指控是協助寄送反動文章。 1971年初調任回到桃園,4月1日下午,曾勝賢被叫到主任辦公室,「那個時候我就自己稍微有點知覺了,因為我哥哥跟林順益,已經被抓去一個多月了,一定會找到我。」他當天被捕,送往警備總部保安處。隔日移送警備總部保安處六張犁看守所訊問,9月移送反情報隊訊問,11月移送警備總部軍法處景美看守所,在這個他曾經求學、實習的所在地,等候判決。12月10日,被以「預備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罪名判處有期徒刑五年,褫奪公權四年。可能因為身份特殊,曾勝賢被捕後都是單獨關押,直到1972年準備移送綠島前,才與其他人同房。1972年移送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服刑,1975年4月5日,因蔣介石逝世,減刑為三年四個月。1975年移送仁愛教育實驗所,7月14日刑滿出獄後,與擔任軍法官時相識之沈玉美女士結婚,居住於桃園。由於因政治案件紀錄而失去軍法官資格,他輾轉找到律師事務所的助理工作,後來自己成立代書事務所。據其回憶,他出獄後一直被調查局跟監,直到1993年才結束。 2010年接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訪談,收錄於《白色跫音:政治受難者及相關人物口述歷史》。2022-2023年接受國家人權博物館拍攝訪問。 2019年5月30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公告撤銷其有罪判決。
觀看次數67
國家人權博物館 上傳
黃重光口述歷史影像
00:51:11

黃重光口述歷史影像

  • 國家人權博物館
  • 據影像紀錄內容,黃重光,1941年出生於臺中塗城。二二八事件期間,他的父母曾幫助被民眾追趕的臺中市長黃克立。黃重光自小受家庭影響信仰基督教,他覺得這讓他後來被捕、關押時稍微擁有心靈上的依靠。黃重光就讀塗城國校期間,與江炳興同班,雖然初中就讀不同學校,但仍會一起通勤上學。黃重光1960年臺中高工電子科畢業後,經校長引薦,北上任職於台灣電力公司。1961年入伍,後來被選派至高雄鳳山的陸軍士官學校受訓。當時,江炳興就讀於陸軍軍官學校,兩間學校距離不遠,兩人時常見面,黃重光也經由江炳興介紹,認識了陳新吉、吳俊輝等人。1962年春節,黃重光邀請包含這幾位在內的朋友們到自己家裡吃飯,他受訪時回憶,「純粹是因為我已經畢業了,在電力公司工作、有薪水,我的朋友都還在唸書啊。想說過年,我就請大家同學聚餐,純粹是聚餐,沒有什麼政治目的。」 1963年6月,江炳興邀請黃重光參加陸軍軍官學校6月16日校慶的懇親餐會,但黃重光那天抵達後卻找不到江炳興,只能先行離開。他後來才知道,那天江炳興早已被捕。17日上午,黃重光如常上學,但校方「一大早就叫我去,問我認不認識江炳興,我說認識,然後就把我送去禁閉室。」隔天就直接被帶去搭火車到臺北,移送調查局三張犁招待所(第一留質室)訊問。他說儘管自己沒有被刑求,但調查人員透過言語製造恐慌、誘導供詞,讓他擔心自己若沒有照說照做,會對家人造成不利。 偵訊報告中,黃重光被認為受江炳興影響而參與「臺灣獨立自治聯盟」,而他1962年春節請客的聚餐,被視為討論反政府組織的集會。1964年6月,他被移送警備總部軍法處青島東路看守所,數週後移送至位於西寧南路上的警備總部保安處看守所訊問一週,再移送警備總部保安處六張犁看守所重新訊問。之後又移送回到軍法處青島東路看守所,等待宣判。1965年5月12日,黃重光被以「陰謀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罪名,判處有期徒刑五年,褫奪公權五年。雖曾聲請覆判,但結果維持原判。判決確定後,黃重光被調到洗衣工場擔任外役。1967年移送警備總部軍法處看守所安坑分所,曾被分配到接見室負責記錄面會談話的工作,至1968年6月17日刑滿開釋。 因為被捕前尚未服滿兩年兵役,他被分發到馬祖東引繼續當兵,1970年退伍後,輾轉找到日商公司的業務職,工作時透過介紹認識了謝秀香女士,1972年兩人結婚後,於謝女士家鄉高雄協助親戚經營砂石工作,1978年自營咖啡廳,時常招待獄友或黨外人士在此聚會、舉辦活動,也曾經協助過《美麗島》雜誌社社務。2005年退休,黃重光夫婦回到塗城並投入教會。2015年接受臺中市文化資產管理中心訪談,訪談稿收錄於《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2022-2023年接受人權館訪談及影像拍攝。 2019年5月30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公告撤銷其有罪判決。
觀看次數36
國家人權博物館 上傳
洪惟仁口述歷史影像
00:56:29

洪惟仁口述歷史影像

  • 國家人權博物館
  • 據影像紀錄內容,洪惟仁,1946年出生於嘉義新港。父母在他國小時北上工作,他在新港與舅舅同住一段時間,1959年與哥哥搬去萬里跟父母團圓,後來在基隆讀初中與高中。1965年,他考取中國文化學院中文系,認識了王競雄與師大的鍾露昇兩位老師。洪惟仁回想,覺得自己對於語言學的研究興趣是受到鍾露昇的啟發,王競雄則是觸動了他性格裡帶有英雄主義的一面。1969年大學畢業、服役退伍後,洪惟仁到花蓮拜訪當時在禪光寺修行寫作的王競雄,因而認識那時候也暫居於禪光寺的陳列、曾健民與樊邦弘。 1970年,洪惟仁考取師大國文研究所,也到東南工專兼課教書。洪惟仁說他大約在那時被樊邦弘影響,共同組織「大同主義青年革命軍」,也招募了一些他自己在東南工專的學生。洪惟仁回憶,當年大家抱持著熱情,認為自己應當成為英雄、創造歷史,就這樣歃血為盟,確實成立了這個組織,但也只是開過幾次會,並沒有什麼活動。 他在1972年取得碩士學位,到辭修中學任教。「開學沒幾天,在上課的時候有一個人來跟我說,有人要找我。我也不知道是誰要找我。我一下課去辦公室,就有四五個人在那裡等我,跟我說他們是調查局來的。」洪惟仁被帶至司法行政部調查局三張犁招待所,再轉至司法行政部調查局仁舍訊問。1973年初,移送位於新店的警備總部軍法處看守所,2月被以「陰謀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罪名,判處有期徒刑10年,褫奪公權6年。3月,洪惟仁移送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在獄中,他因為抱持著開放的求知之心,能與不同立場的受難者互相交流,洪惟仁的思想再一次受到啟發,「才感覺說,你思想的左派跟右派,跟獨立並不一定要掛勾啊,不一定左派一定要統一、右派一定要獨立,沒有這個意思。」也因為遇到很多來自福建惠安、漳州、廈門的閩南人,更加認識各地腔調的差異,「我當時沒有做實際的調查,但是有一種印象,所以我出去之後,看文獻、看什麼就可以印證,這是我當時聽到的。」 1974年,洪惟仁的刑期因蔣介石逝世減刑為6年8個月,1977年移送臺灣省仁愛教育實驗所,1979年5月15日刑滿開釋。出獄後,洪惟仁一開始以翻譯維生,但也同時自力進行臺灣語言調查,撰寫文章與調查報告,之後受到張炎憲與龔煌城邀請,他進到中央研究院擔任研究助理,累積了深厚的田野基礎,並於1995年考取國立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班,同年擔任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2003年取得博士學位後,2004年借調擔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創系主任。洪惟仁投身臺語文研究調查,出版多本語言研究專論,如《臺灣河佬語聲調研究》、《臺灣禮俗語典》、《臺灣語言地圖集》、《閩南地區方言地圖集》,著作豐碩。2018年5月30日,促轉會公告撤銷其有罪判決。 洪惟仁於2022年接受人權館訪談時,回顧自己的人生,盼望後代能繼續保有民主、自由、平等的生活,「知道臺灣要走什麼樣的路」,避免深陷民族主義而重回獨裁、犧牲民主的時代,他認為這需要透過教育實現,也是轉型正義工程要不斷努力的地方。
觀看次數64
國家人權博物館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