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專輯
在地工藝進化論.2018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Craftsmanship
00:10:48

在地工藝進化論.2018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Craftsmanship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影音平臺
  • 所謂的「進化」,可能帶有一些實驗的精神,最重要的是過程中的所見所聞,看見社區們的進化成果,就像看一場魔術表演一樣,將不要的柿子皮變成柿子染圍巾、小包包,將玉米葉製成可愛的玉米娃娃,用香蕉絲織成時尚的帽子及提袋….,希望帶給大家眼睛為之一亮的感受。 社區構築在同一區域內的人群上,人們共享著同樣的文化和地理資源,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描繪出社區生活的樣貌,隨著時代的演進,不同的社區之間也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文化底蘊,結合在地的資源更順勢發展出不同的特色工藝,由土地長起的每一步,人們走得穩健踏實,社區的與時俱進,也照映出在地工藝的發展軌跡。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共同致力於農村再生與推廣社區工藝,自103年起便透過農村微型工藝產業培力計畫陪伴社區成長茁壯,透過農村培力方案扶植地方工藝師的傳承與培訓,藉由社區產業方案協助社區開發地方特色工藝產品並行銷全世界,今年更加入了體驗經濟方案,期望社區集結在地產業、工藝體驗與文化特色,發展出新型態的經濟效益。
觀看次數960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影音平臺 上傳
找回布農藤編記憶
00:00:00

找回布農藤編記憶

  •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 在過去的布農社會裡,做自己的生活器具,是在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因採集進入山林且處理上的費工,過往是男性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如同女性需有織布做衣服的能力般。然而,如今這樣的能力在部落裡卻是少見,且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舉目望去繼續在做藤編的人大多是年長者,以卓溪鄉為例中平村黃泰山阿公已高齡93歲;太平村余清山已70歲。較為年輕者有卓清村的陳國良約莫40歲,但因為養家活口只能以開卡車維生,利用工作之餘來繼續藤編工作。 在過往的學習模式,是用觀察的方式來學習這樣技藝,部落裡也有一種說法是技藝不得教人否則會折壽。再加上藤料的取得不易,需到山中採集相當的藤料,且再加上法規的限定,也讓採集藤料變得更不容易。然而,處理藤的工序相當費時且需要耐心,也常聽說許多人在這一關就退出了,也因此這項傳統技藝更是凋零相當快速。 內本鹿pasnanavan工作室從2008年開始與台東縣延平鄉的布農族人開啟「內本鹿pasnanavan」的學習計畫,以內本鹿山區做為場域,部落長者為師進行山林教育,並協力部落每年回到舊部落重建石板家屋。迄今仍持續進行課程的發展,部落講師的培力以及外部資源的引入。 2017年開始與卓溪鄉太平村合作試辦藤編課程,期盼能持續與部落共行的計畫,將內本鹿的經驗引入卓溪鄉太平部落。並協力發展出屬於卓溪的藤編工藝之亮點。 發展課程時才發現藤材料不易取得,只能透過購買現成東南亞進口的藤材,作品缺乏手工處理的溫度,對於藤的前置處理完全無法掌握。鄉公所雖然也會辦理藤編產業人才培訓,也許因為時間有限,同樣是使用購買的藤料,在部落許多人對於如何處理藤是完全陌生的。編織技法在坊間有許多書目可以參考,然而從採集到處理藤卻是最重要的精神所在,因唯有入山才能真正與布農文化產生連結;唯有透過親手處理藤料才知道前人的智慧所在。
觀看次數49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上傳
照亮古典2018_ S2
12:06:44

照亮古典2018_ S2

  • NTSO線上音樂廳
觀看次數89
NTSO線上音樂廳 上傳
照亮古典2018_ S1
12:12:10

照亮古典2018_ S1

  • NTSO線上音樂廳
觀看次數154
NTSO線上音樂廳 上傳
照亮古典2017_ S4
12:11:18

照亮古典2017_ S4

  • NTSO線上音樂廳
觀看次數116
NTSO線上音樂廳 上傳
照亮古典2017_ S3
13:06:05

照亮古典2017_ S3

  • NTSO線上音樂廳
觀看次數101
NTSO線上音樂廳 上傳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音樂文化園區介紹
01:11:10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音樂文化園區介紹

  • NTSO線上音樂廳
  •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創立於民國34年,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成立之初,先後隸屬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臺灣省藝術建設協會、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及文化處等單位。88年7月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更名為「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101年5月改隸文化部。團址座落於臺中霧峰,有專屬音樂廳、大小排練室,是擁有完整軟硬體的全方位音樂團體。 在臺灣古典音樂的發展過程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關鍵性角色。自創團以來,邀請國內外優秀音樂家參與演出,開啟國人欣賞古典音樂的風氣;在經濟起飛的年代,樂團致力扎根教育,全方位培育古典音樂教師種子,對於古典音樂的普及,居功厥偉。雖幾經更迭,樂團持續以國家級演奏團隊為其定位,以擴大國內古典音樂美學視野,提昇臺灣古典音樂演奏與欣賞水準為目標,並期許推動創新,深化並轉化,進而躍上國際舞台,建立樂團的品牌地位。 八十年來,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歷經蔡繼琨、王錫奇、戴粹倫、史惟亮、鄧漢錦、陳澄雄、蘇忠、柯基良、劉玄詠、林正儀、張書豹、黃素貞等團長的帶領,持續推展業務。樂團以其所累積的豐富演奏經驗,曾邀請許多的國際團隊及音樂家共同演出,如指揮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Christopher Hogwood)、里昂‧弗萊雪(Leon Fleisher)、歐可‧卡穆(Okko Kamu)、克勞斯‧彼得‧弗洛( Claus Peter Flor)、約翰‧尼爾森(John Nelson)、安德魯‧李頓(Andrew Litton)、 陳美安(Mei-Ann Chen)、張大勝、陳秋盛、陳澄雄、亨利‧梅哲(Henry Mazer)、羅徹特(Michel Rochat )、芬奈爾(Frederick Fennell)、瓦薩里(Tamás Vásáry)、水藍(Lan Shui)、簡文彬;鋼琴傅聰、陳必先、陳毓襄、雅布隆絲卡雅(Oxana Yablonskaya)、波哥雷李奇(Ivo Pogorelich)、鄧泰山(Dang Thai Son)、小曾根真(Makoto Ozone)、白健宇(Kun Woo Paik)、貝瑞‧道格拉斯( Barry Douglas)、讓‧依夫斯‧提鮑德( Jean-Yves Thibaudet)、布利斯‧貝瑞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史蒂芬‧賀夫(Stephen Hough)、安琪拉•赫維特(Angela Hewitt);小提琴胡乃元、曾耿元、林昭亮、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張莎拉(Sarah Chang)、夏漢(Gil Shaham)、安‧蘇菲‧慕特(Ann-Sophie Mutter)、朱利安‧拉赫林(Julian Rachlin)、陳銳(Ray Chen)、基頓‧克萊曼(Gidon Kremer);中提琴今井信子(Nobuko Imai)、馬克西姆‧瑞沙諾夫(Maxim Rysanov);大提琴楊文信、依瑟利斯(Steven Isserlis)、顧德曼(Natalia Gutman)、麥斯基(Mischa Maisky)、鄭明和(Myung-Wha Chung)、王健( Jian Wang)、林恩‧哈瑞爾(Lynn Harrell);雙簧管麥爾(Albrecht Mayer);單簧管安德列斯‧奧登薩默(Andreas Ottensamer);長號林伯格(Christian Lindberg);長笛阿朵里安(Andras Adorjan)、帕胡德(Emmanuel Pahud)、卡爾.海因茨.舒茲Karl-Heinz Schütz;法國號斯特芬‧多爾(Stefan Dohr);團隊柏林愛樂Divertimento重奏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Konzertvereinigung Wiener Staatsopernchor)、新加坡交響樂團等。 108年起,國際知名音樂家水藍先生再度受邀擔任本團首席客席指揮,與本團共同合作,推動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精進技藝、傳統創新、教育扎根、美學推廣」的任務,提昇全民音樂生活,讓音樂就如同空氣、水、陽光一般的在你我身邊。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音樂文化園區,包含演奏廳、影音館及行政大樓。 演奏廳介紹 #link[https://www.ntso.gov.tw/cp.aspx?n=2789],[https://www.ntso.gov.tw/cp.aspx?n=2789]link# 影音館介紹 #link[https://musicmuseum.ntso.gov.tw/index.html],[https://musicmuseum.ntso.gov.tw/index.html]link# 行政大樓介紹 #link[https://www.ntso.gov.tw/cp.aspx?n=2781],[https://www.ntso.gov.tw/cp.aspx?n=2781]link# ▶ NTSO YouTube #link[https://bit.ly/2SKXBhG],[https://bit.ly/2SKXBhG]link# ▶ NTSO 線上音樂廳 #link[https://imedia.culture.tw/channel/ntso],[https://imedia.culture.tw/channel/ntso]link# ▶ NTSO 官網 #link[https://www.ntso.gov.tw/],[https://www.ntso.gov.tw/]link# ▶ NTSO website #link[https://en.ntso.gov.tw/],[https://en.ntso.gov.tw/]link# ▶ NTSO FB粉絲專頁 #link[https://www.facebook.com/NTSOpage/],[https://www.facebook.com/NTSOpage/]link# ▶ NTSO《樂覽》雜誌 #link[https://bit.ly/3r3CZOI],[https://bit.ly/3r3CZOI]link# ▶ NTSO照亮古典 #link[https://bit.ly/3j46jTa],[https://bit.ly/3j46jTa]link# (請耐心等待連線)
觀看次數1596
NTSO線上音樂廳 上傳
生命之樹國際工藝交流展 Tree of Life Exhibition in Taiwan
00:25:29

生命之樹國際工藝交流展 Tree of Life Exhibition in Taiwan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影音平臺
  • 本片為「生命之樹國際工藝交流展」多語言展覽簡介,包括國語(Mandarin)、英語(English)、客語(Hakka)、越語(Tiếng việt)及手語(Sign Language)。 此展覽含括來自中亞、南亞、東亞及東南亞等18國藝術家運用纖維、漆、金屬、木、竹、陶等來自身處土地的自然材料,以樹為形或者以樹之意,回應有限者對於無限的恆長探問,在工藝靜謐的對話中,感知根植於人,跨越時空無須語言的永恆。 「生命之樹國際工藝交流展」是由WCC世界工藝理事會(World Craft Council)資深策展人Edric Ong先生與Manjari Nirula女士共同發起。歷經十五年時間,蒐尋亞洲地區數百件以「生命之樹」為創作主題的傑出傳統工藝作品並辦理展覽。 國際策展人:Edric Ong Liang Bin、Manjari Nirula 臺灣策展人:陳婉麗、江明親 展覽時間:2018年5月4日~8月19日(南投)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設計館 【續展】 展覽時間:2018年8月30日~2019年1月27日(臺北)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臺北當代設計分館 1st Exhibition 2018.05.05 – 08.19 Craft Design Hall , NTCRI, Nantou 2nd Exhibition 2018.09.07 – 2019.01.27 NTCRI, Taipei Branch Even inhibited by endless earth-born constraints, human beings have always pined for immortality. The image of the Tree of Life connects souls across time and space. We see the Ṭūbā tree in the Quran. The Bodhi tree under which the Buddha attained enlightenment. The Tree of Life and the Tree of Knowledge in the Bible. Pantao of Wang Mu (sacred peach of the Queen Mother Goddess) in the Han Chinese belief. The Gunungan that opens an Indonesian Wayan kulit (shadow puppet). Numerous varieties of expressions of Tree of Life across South Asia. The Tree of Life of Malaysian Ibans that connects this world and the upper one. The Tree of Life condenses and symbolizes our celebration, prayer, submission and appreciation in the face of immortality. The specially curated, internationally touring Tree of Life Exhibition brings 67 pieces of traditional crafts and contemporary creation from 16 countries in Asia and beyond to showcase diversified beliefs and artistic representations of ‘Tree of Life’ across cultures, communities, histories, and geographies. The artists harvested materials, fiber, lacquer, metal, wood, bamboo and clay, from the lands they are rooted in. In the shape of trees or with metaphoric spinning, they try to respond to endless calls for immortality from mortal souls. Starting in Malaysia, visiting India, Hawaii and Canada in past three years, finally arriving Taiwan in 2018, the exhibition has inspired diversified interactions across the soils it set foot. Trees may not be the typical motif of Taiwanese crafts. Nevertheless the soil they are rooted in and the symbolic aspiration for the heaven they represent are common passion shared by all artists. In silent dialogues with artworks from South, Southeast, East and Central Asia, as well as other continents, Tree of Life Exhibition in Taiwan presents a space connecting human beings to immortality, beyond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locality. International Curators / Edric Ong Liang Bin、Manjari Nirula Taiwan Curators / Wanlee Chen, Min-Chin Chiang
觀看次數971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影音平臺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