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獸形器座〉
影片時間 00:01:00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金柄銅短劍〉
影片時間 00:01:44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蟠龍方壺〉
影片時間 00:01:4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皇明監國魯王壙誌〉
影片時間 00:02:48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北魏天安元年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
影片時間 00:02:3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太魯閣之美〉
影片時間 00:03:02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菊〉
影片時間 00:01:42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四女裸像〉
影片時間 00:02:30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湖山攬勝〉
影片時間 00:03:1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十猿圖〉
影片時間 00:01:29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大千狂塗〉
影片時間 00:02:22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夏山雲瀑〉
影片時間 00:01:32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水殿暗香〉
影片時間 00:01:35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墨荷四聯屏〉
影片時間 00:03:49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無量壽佛 大藏畫〉
影片時間 00:01:2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天王像〉
影片時間 00:02:05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溪山無盡圖卷〉
影片時間 00:02:11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虎〉
影片時間 00:01:21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鍾馗馴鬼圖〉
影片時間 00:01:43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記草書八聯屏〉
影片時間 00:01:38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題拐子馬圖」草書六聯屏〉
影片時間 00:02:03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呂西村隸書四聯屏〉
影片時間 00:02:02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臺灣通史初版定稿殘本〉
影片時間 00:01:25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行中書省 銀錠〉
影片時間 00:02:20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新莽 大泉五十銅笵〉
影片時間 00:01:41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雕花石槽〉
影片時間 00:01:39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動物面紋玉飾〉
影片時間 00:01:12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珩(璜)〉
影片時間 00:01:51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玦〉
影片時間 00:01:30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瓏〉
影片時間 00:01:1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萬曆青花雙龍暖壽罈〉
影片時間 00:01:10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青白釉觀音像暨佛龕〉
影片時間 00:01:14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青花一束蓮大盤〉
影片時間 00:00:56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青花花鳥八角盒〉
影片時間 00:00:48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天王神像〉
影片時間 00:01:13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綠釉水注〉
影片時間 00:01:00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茶末釉藍白斑腰鼓〉
影片時間 00:00:5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辛店文化雙鉤紋雙耳壺〉
影片時間 00:01:0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文官俑〉
影片時間 00:00:5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白釉雙龍尊〉
影片時間 00:01:21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天王神像〉
影片時間 00:01:33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馬〉
影片時間 00:01:23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駱駝〉
影片時間 00:01:14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武俑〉
影片時間 00:00:55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加藍人面鎮墓獸〉
影片時間 00:01:08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填漆蟠螭紋蓋豆〉
影片時間 00:01:52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蟠螭紋鼎〉
影片時間 00:01:10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鸞紋戈〉
影片時間 00:01:09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虎形尊〉
影片時間 00:01:19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雲龍罍〉
影片時間 00:01:35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螭紐鎛鐘〉
影片時間 00:02:10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獸形器座〉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金柄銅短劍〉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蟠龍方壺〉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皇明監國魯王壙誌〉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北魏天安元年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太魯閣之美〉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菊〉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四女裸像〉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湖山攬勝〉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十猿圖〉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大千狂塗〉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夏山雲瀑〉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水殿暗香〉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墨荷四聯屏〉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無量壽佛 大藏畫〉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天王像〉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溪山無盡圖卷〉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虎〉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鍾馗馴鬼圖〉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記草書八聯屏〉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題拐子馬圖」草書六聯屏〉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呂西村隸書四聯屏〉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臺灣通史初版定稿殘本〉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行中書省 銀錠〉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新莽 大泉五十銅笵〉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雕花石槽〉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動物面紋玉飾〉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珩(璜)〉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玦〉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瓏〉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萬曆青花雙龍暖壽罈〉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青白釉觀音像暨佛龕〉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青花一束蓮大盤〉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青花花鳥八角盒〉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天王神像〉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綠釉水注〉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茶末釉藍白斑腰鼓〉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辛店文化雙鉤紋雙耳壺〉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文官俑〉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白釉雙龍尊〉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天王神像〉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馬〉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駱駝〉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武俑〉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加藍人面鎮墓獸〉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填漆蟠螭紋蓋豆〉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蟠螭紋鼎〉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鸞紋戈〉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虎形尊〉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雲龍罍〉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螭紐鎛鐘〉
這件從河南新鄭出土的獸面人身座狀物,具有獸面、大眼、張口、人身的特徵,雙足各踏一蟠蛇,造型威猛。頭部有四條向上的曲柱殘痕,其上所承之物已失,或屬案座類等物。此器造型奇特,獨一無二,1923年在河南新鄭鄭公大墓出土,是研究春秋時期非常重要的青銅器。
臺灣手語演譯:牛暄文 老師
金柄銅短劍是在春秋晚期輝縣琉璃閣衛國國軍墓出土。劍,兵器的一種,是武士隨身攜帶的防衛武器,故稱配劍,用於刺殺或揮斬敵人。劍有長劍及短劍之分,短劍又稱為匕首。金柄短劍之劍身狹長,中脊突起,兩鍔極窄而尖薄。莖與首皆屬金質。格飾獸面紋,莖作螺旋狀紋,首為橢圓形,飾蟠螭紋,劍首中空,首邊緣飾三角雲紋。這種春秋時代的金柄短劍,精緻華美,出土數量稀少,十分珍貴,可能是春秋衛國國君防身之物。
臺灣手語演譯:牛暄文 老師
蟠龍方壺出土於河南新鄭,為春秋時期中原鄭公大墓之物。是著名的楚式龍耳方壺,早見於著錄,目前僅出土4對。壺乃酒器,具有盛酒、盛水之功能。周代禮制謹嚴,使用時必定成雙,方壺者,為卿大夫而設,使用於祭祀饗宴時,因此常使用精緻的紋飾裝飾,製作非常華美,並遠勝他器。
蟠龍方蓋沿寬厚,上接鏤空網狀的蟠蛇紋蓋冠,蓋冠以失蠟法製作而成。兩側附耳作立體鏤空回首的龍形圓雕一對,圈足下設一吐舌的虎形立雕,製作精良,珍貴無比。蟠龍方壺出土時原為一對,另一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同墓尚出土蓮鶴方壺一對。
臺灣手語演譯:牛暄文 老師
壙誌是在1959年8月22日於金門舊金城城東發現,石材屬於玄武岩,發現時碑身完整,惟右額已破損,字跡大半可識,只有少數幾字漫漶不清。橫額刻「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八字篆書,誌文以工整楷書刻成,主要記述魯王出生、薨逝年月、生平事蹟概要等。據明史記載監國魯王的末路是「魯王於明末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門,鄭成功禮待頗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成功使人沈之海中。」該壙誌記載:「……魯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明史所載魯王被鄭成功沉入海而死並非事實,鄭成功死於壬寅五月初八,也於魯王之前,壙誌內容可考證舊史闕漏,對於鄭氏時期臺灣史研究有重要價值。
臺灣手語演譯:陳立育 老師
九層石塔原置於中國山西省崇福寺的彌陀殿,共有塔座、塔身及塔剎三個部分。塔剎現存於山西省朔州市文物保管所,塔身及塔座現存於本館。塔身由兩塊石塊疊組而成,外型仿造木造的樓閣式建築分為九層,第一層各面正中間刻有佛龕,正面為二佛並坐、背面為交腳菩薩,左右兩面則為一佛二菩薩,佛龕外列刻四排小佛,第二層以上四面亦整齊佈滿浮雕小佛像,一般稱為千佛。塔座四面各有浮雕像:正面浮雕供養人、獅子和香爐,左右兩面分別刻有排列的男供養人與女供養人,背面刻有供養人及126字造像題記。由題記得知此塔是北魏獻文帝天安元年(公元466年)一位小官曹天度為了他的亡父和亡子所造的塔。雕造時間正好與著名的雲岡石窟開創年代(460-465)相同,全塔布局嚴整有序,層次分明,佛像雕刻刀法渾圓俐落,足見當時北魏佛教造像工藝的水準。
臺灣手語演譯:牛暄文 老師
馬白水(1909-2003),為臺灣水彩畫發展中本土化與中西融合的代表藝術家。1960年代起其作品運用傳統水墨畫紙筆、西洋水彩顏料,結合東方筆墨的氣韻精神與西方鮮亮原色的理性塊面構圖,創作出中西融匯的彩墨水彩畫。
此作是馬白水為90歲回顧展傾注心力之作,尺幅浩大。24聯幅水彩表現「太魯閣之美」,以彩墨紀錄臺灣太魯閣之風情面貌,各幅畫作可獨觀亦可共賞,提供觀者新的視覺經驗,打破水彩單一格局的傳統形式,架構類似長卷的觀畫經驗,卻跳脫長卷縱向流逝的限制,而賦予了歷時性、並時性共存,甚至可跳躍轉換時空的多重自由性選擇。同時亦呈現不同角度的太魯閣之美,宛若三百六十度全視立體圖的開展。此作融合馬白水畢生之彩墨水彩技法與藝術理念,以水墨手法、特殊風格展現臺灣地理的壯闊與優美,反映馬白水一生融合中西藝術的企圖,具代表性。
臺灣手語演譯:陳立育 老師
常玉(1901-1966)為民國初年留學法國學習美術的中國畫家,一生旅居於巴黎異鄉,並未進入正式的美術學校習畫。其畫風以中國水墨寫意融合西方野獸派的簡潔強烈特質,慣以平塗單純色彩及簡約的線條構成畫面,開創出非常清晰獨特的個人風格。
花卉靜物題材反覆出現在常玉的創作中,畫家似乎想在這個看似簡單的題材中不斷探索新的表現可能。本作構圖簡潔、色彩對比強烈,展現中國以「菊」象徵文人氣節之傳續,同時也將東方裝飾性融入於現代創作中。為常玉靜物畫中之代表作。
臺灣手語演譯:吳家瑜 老師
常玉(1901-1966)為民國初年留學法國學習美術的中國畫家,一生旅居於巴黎異鄉,並未進入正式的美術學校習畫。其畫風以中國水墨寫意融合西方野獸派的簡潔強烈特質,慣以平塗單純色彩及簡約的線條構成畫面,開創出非常清晰獨特的個人風格。
「四女裸像」為常玉全盛時期之作品,在特殊的因緣下,由法國送來臺灣,又因常玉之猝逝留存臺灣,作品收藏過程反映當時之時代特色。此作四位裸女呈金黃色,輪廓則以粗黑線勾勒,背景以具中國吉祥象徵的福、祿、壽圖案作為裝飾。四裸女頭腳互相勾疊,其中三位裸女線條相互構成身體輪廓,緊密相連,另一位則自成一方向,是常玉作品的一大特色。此作在人體比例、線條及色彩均相當細膩完整,與畫家平常較粗放率意之畫法不同,為其重要之大幅人體畫作品。
臺灣手語演譯:吳家瑜 老師
郎靜山(1892-1995)是我國第一位攝影記者,亦是以攝影作品在國際沙龍中獲獎的第一人。其將中國繪畫藝術理念結合集錦攝影創作,在世界攝影史上具重要地位。 郎氏集錦攝影,融合中國水墨畫畫理,以暗房技法取代筆墨,將不同時地拍攝的影像局部拼融,移植山川景物,調理光線,營塑氣氛,使形象與意境煥發出生動氣韻,並顛覆西方攝影一點透視的特性,表現中國水墨之多點透視特色,為世界攝影史之特例。
「湖山攬勝」為郎靜山105歲時,最後一件親筆題字之巨幅集錦攝影傑作。此作由十張底片縝密構成,去蕪存菁,相互接合,從畫面最右邊的涼亭老翁,到近景的奇石叢樹,左邊的孤舟,村落、湖邊倒影及遠山層巒、繚繞雲霧,以中國畫長卷構圖,布局其前景、中景、遠景,兼具鳥瞰多點透視,交錯呼應,完美表現中國山水畫之深遠意境,可謂是其集錦攝影之代表作。在攝影的藝術創造及對後世之影響均有其無可取代的重要性,對我國及世界攝影藝術史具重要意義。
臺灣手語演譯:牛暄文 老師
溥心畬(1896-1963),近代書畫名家。此幅《十猿圖》筆墨典雅,以橫卷形式表現山石間小猿活動情狀,用濃淡相參的墨色、飛動的用筆構築出傾斜的石塊與山谷,其間黑白長臂猿飛躍騰移,或手勾樹幹、或坐立於石塊、或隱匿於葉叢後,各般樣貌活潑淘氣。長臂猿是溥心畬喜愛的主題之一,因其靈巧之姿常具逗趣情態,家中亦養有數猿供其寫生觀察,以筆毫生動地擦造出猿猴毛茸,小猿互動間的面部表情與肢體關係亦表現得活靈神氣。
臺灣手語演譯:陳立育 老師
張大千(1899-1983),近代書畫名家。本館藏有「大千狂塗」冊二套,此為其中一套,共有十二開冊,包括林下高士、仕女、減筆人物、睡貓、印度女子、黃山絕頂、秋江覓友、黑山白水、蔬果、羅漢、仕女背影、自畫像等主題,足見其作畫題材之廣泛。其中畫女子髮絲的遒勁筆法、高士流暢衣紋所顯露的放逸瀟灑、各不相同的寫意山水面貌等,均展現其過人的畫技;而其畫人物特別能表現鮮明的形象或情態,如透過眼神傳達女子的嫵媚嬌態、藉由瞠目奇貌表現羅漢的神情等;其幽默風趣也經常流露於畫中,如不抓鼠的貓兒或將自畫像與小猴並置等,而其中的黑山白水超越寫意畫的表現方式,在了解其潑墨風格的初期發展上,有著重要地位。
臺灣手語演譯:陳立育 老師
張大千(1899-1983),近代書畫名家。此幅是張大千72歲時的作品,是其晚年潑墨潑彩風格成熟的代表作。畫面採取鳥瞰視點,從高空俯視夏日煙嵐雲霧漂浮於山林上空的奇景,氣勢龐大,造境雄奇。畫家以濃淡相間的潑墨表現山頂滿佈的雲霧,再以石青、石綠、白粉等所造成的潑彩效果覆疊融混於潑墨之中,使得雲霧層次變化豐富、又具奇幻之效,青綠重彩施展得濃豔深邃,在抽象表現效果中顯現了渾然天成的山水意境。此外,在大片墨彩之外的虛處則以線條勾畫出屋舍山石與小橋林瀑,具象的筆墨點景又將觀者拉回現實世界。全畫虛實間的巧妙搭配,面狀墨彩潑染與線條勾繪所造成抽象與具象兼具的視覺效果,呈現氣象萬千、酣暢淋漓的美感。
臺灣手語演譯:李佳吉 老師
張大千(1899-1983),近代書畫名家。此畫為張大千1962年旅居巴西時所作,其時已開創潑墨畫風。本件作品以橫卷形式由不同角度將荷的百般樣態佈滿畫面,甚至於延伸畫幅之外,畫面生動緊湊,而無單調重複之筆,通幅由右端開始可分三個段落,卷首兩片重墨繪成的荷葉半掩著一朵清麗荷花,中段是傾斜的幾根荷莖引導出畫卷進行的方向,卷末則以層層濃墨交代出荷葉疊覆密生的荷塘之景。全畫以不同深淺的墨色渲染荷葉的不同遠近,傳達出精妙的空間感,荷葉與荷花的構圖展現出巧妙的虛實關係,將荷花枝葉生機蓬勃姿態各具的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臺灣手語演譯:牛暄文 老師
「一花一葉西來意,大滌當年識得無?我欲移家花裡住,袛愁秋思動江湖。」:大滌,清初四僧之一石濤別號。
「兩京未復,昆明玄武舟渚之樂,徒托夢魂。炎炎朱夏便有天末涼風之感。乙酉六月,避暑昭覺寺,漫以大滌子寫此並題。大千居士爰。」、
「忽報收京杜老狂,笑嗤強寇漫披猖。眼前不忍池頭水,看洗紅妝解珮裳。七月即望,日本納降。收京在即,此屏裝成,喜題其上。爰。」:其時正值日本侵華戰爭結束前夕,前後兩段題記,分別說明了畫家當時創作此畫的心境感受,前者感懷,後則轉為欣喜,十分真實動人。+J15
單屏、聯屏:傳統畫作裝裱形式之一,有分隔室內空間作用的屏風功能。
臺灣手語演譯:吳家瑜 老師
本館館藏兩件大藏畫,合成一對,極為珍貴。兩件主尊皆為無量壽佛,雙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頭戴立葉寶冠,身披黃色衲衣,飾以瓔珞,有綠色頭光,背後還有多彩波狀身光,外圍有祥雲圍繞,且畫作四周環繞著反覆出現的主尊。畫工細緻,品質極佳,應為清宮所藏。蓮壇下的寶珠畫法呈現立體感,不排除有藏族畫師參與繪製,此兩幅大藏畫為1945年日本戰敗後歸還當時中國之物,後輾轉臺灣。
臺灣手語演譯:陳立育 老師
畫幅巨大,存世者少有。畫中人物膚色黝深,高鼻大耳、凸眼厚唇,樣貌有如西域人物,頭戴小冠,身著圓形護心鏡甲衣,兩肩綴以披膊,頭上火光環繞,狀極威武。由圖像看來,有一說認為是佛教四大天王中的「東方持國天王」,另一說為舍利佛守護神韋馱,也有認為是佛祖弘法後的貼身侍衛金剛密跡。風格上判斷,其衣帶上的「丁頭」線條顯示製作時間應於明代浙派以後,全畫設色鮮麗、畫工細緻,人物面部的描繪方式和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商喜《關羽擒將圖》右方的武將面目極為相似。就題材及畫風考察,具明代畫院時代特徵。
臺灣手語演譯:陳立育 老師
此畫以一長紙繪成,四丈有餘,無一接縫,畫卷由區隔遠山帆影與近景行旅的江面展開,後沿著山徑而行,忽而石壁嶙峋、林立崖間;忽而江水潺潺、漁舟點點,峰迴路轉,煙霧飄渺,溪山幽遠令人留連。描繪山石的斧劈皴法已趨形式化,與宋畫中塑造肌理與呈現立體空間的意圖不同,山岩間樹木的畫法,也不在意樹幹與樹葉自然生態的結構,而呈現快筆揮就之狀,再由遠山及江面大量水分渲染方式應與明代戴進、吳偉等風格接近,當屬其後之作。此畫原屬陜西省政府,來臺後歸藏於本館,因其卷末有「臣夏圭進」之款識,卷首處有張大千所題「天下夏圭第一」,而繫名於夏圭之作。
臺灣手語演譯:吳家瑜 老師
甘國寶(1709-1776年)生於清康熙年間,字繼趙,號和庵,本籍福建,曾官至福建陸路提督,1759年(乾隆24年)奉旨擔任臺灣鎮總兵。雅好文墨,擅長繪山水,尤善畫虎,他的指畫「虎」形態萬千,有走虎、伏虎、臥虎、蹲虎、上山虎、下山虎,畫幅常署「指頭生活」。這幅畫是甘國寶在臺灣所留存的代表畫作,是日治時期臺灣文人魏清德的舊藏書畫之一,就臺灣文獻而言具有重要古物價值。
臺灣手語演譯:李佳吉 老師
溥心畬(1896-1963),近代書畫名家。神怪鬼趣的世界是溥心畬畫作中特別的題材,這套冊頁是其中代表作。此冊頁共有十二開,尺幅不大,畫家以簡潔的背景、精練的筆墨,凸顯出鍾馗與小鬼相處的各種情狀,內容豐富,除了常見的嫁妹題材「髥君嫁妹圖」外,還有表現小鬼屈服於鍾馗力量者,如「攀橋避青鋒」、「鬼影入波濤」,也有諷刺小人當道、正義不彰者,如「妖姝來獻酒」、「軒渠據兩鬼」,另有描繪鍾馗悠閒狀或與小鬼相處融樂的情況,如「小鬼畫鍾馗」、「柳下自引網」等,充滿會心幽默。寥寥數筆及設色,細膩勾畫出鍾馗的各種隨意性狀意態,以及各式形象鮮明胖瘦黑白的小鬼形象,饒富趣味。
臺灣手語演譯:李佳吉 老師
于右任(西元1879-1964年)精書法,尤擅草書,有《標準草書》一冊行世,被譽為當代草聖。這件是其大型聯作作品,以標準草書於84歲時書成。字形結體,繁簡允當,充分表現「標準草書」的神韻,草書用筆,體勢不盡方正而帶圓,若無起止的筆勢,像是古代書家追求的「屋漏痕」古意,貫徹了以隸書筆意完成草書書體,以碑書的濃重用筆,一轉為草書的蜿蜒,隸、草書風交融之美,也是其草書書法藝術的特質。先生晚年不拘泥於書寫工具,平淡自然的淑世態度,更顯現書家高度的自由胸襟,此為沉潛後變化的雄渾博大,無意中達到了「人書俱老」的無為境界,可以很貼切的標舉為他草書的最高境界。
臺灣手語演譯:李佳吉 老師
于右任(西元1879-1964年)精書法,尤擅草書,有《標準草書》一冊行世,被譽為當代草聖。此件聯屏寫於民國45年3月(西元1956年),亦為本館創建次年,于右任先生為本館所藏梁鼎銘先生精繪的《岳飛大破拐子馬圖》作歌詞並書,歌詞慷慨豪壯。「金兀朮南侵者,有精騎拐子馬萬五千匹。重鎧兵橫行中原,當者寡。陣前屹立岳將軍,大破胡兒郾城下。前鋒已到朱仙鎮,痛飲黃龍期可把。殲滅敵人在眼前,國策一誤如何寫。破賊容易除害難,岳武穆之遺恨,如斯也。」作品表現及內容文辭均為重要傑作。這件六聯屏是于右任78歲時所寫,可說是其晚年創作顛峰時期代表作,殊為難得。
臺灣手語演譯:牛暄文 老師
呂世宜(西元1784-1855年)字西村,本籍金門,籍遷福建同安,活動於廈門,書藝拜年相若之郭尚先(西元1785-1832年),並遊周凱之門,曾主漳州芝山書院及廈門玉屏書院,曾經一度署臺灣兵備道之周凱引薦與板橋林家國華、國芳兄弟,約道光晚年渡臺至咸豐初年返鄉歸老,擔任林家西席,揮毫楹聯楣額,並協助蒐集金石骨董,購得數萬卷書籍及千餘種金石拓本,活動地區為臺灣中、北部。本件作品字形較大,墨色濃厚,沉著厚重,以濃黑的墨色與字間空白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充分表達出漢隸文字的趣味。呂世宜對清末臺灣書藝甚有影響,本件為四聯屏,通聯尺幅頗大,在呂世宜存世作品中少見。
臺灣手語演譯:李佳吉 老師
《臺灣通史》一書是臺灣臺南市人連橫(雅堂)在1918年所寫,記錄隋朝大業年間至清光緒21年止,臺灣一千二百九十年來的歷史發展過程。臺灣通史內容分為三冊,分別在1920年出版第一冊,21年出版中、下冊。此件為連戰將其先祖父連雅堂先生的史著、詩文手稿等多種,慨贈本館。上項手稿中,屬《臺灣通史》者有五卷,即:田賦志、刑法志、典禮志、虞衡志及顏鄭列傳,均為紙本。
臺灣手語演譯:牛暄文 老師
元朝將白銀鑄成馬蹄形元寶狀,取名「元寶」,有元朝之寶及大銀錠之意,用來分賜給有功將士,以後銀錠凡五十兩均用此名。這件「元行中書省銀錠」背面 陰刻「元宝」兩個大字,正面中間有「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右側有「揚州」、「銷銀官王珪」、「秤驗銀庫子侯成」;左側有「重伍拾兩」、「庫官王仲方」,「鑄銀侯君用」陰刻款識;由面文得知是元代至元十四年於揚州所鑄的官錠銀錠。由於銀錠屬貴重金屬貨幣,常遭熔解或改鑄,因此存世稀少,目前所知現存元至元年間揚州鑄造銀錠僅有五件,數量稀少,且本件銀錠重量為現存五件銀錠最重者,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
臺灣手語演譯:吳家瑜 老師
這一套新莽「大泉五十」銅笵有陽笵和陰笵各一,陽笵上陰刻篆書反文「大泉五十」,陰笵則素面無紋,笵內中間是直槽道,左右各設一行錢模五枚,並開內槽口與直槽道相通,笵線精確密合,榫卯完全密合,工匠就能將熔好的銅液注入銅笵,銅液經由槽道流動到各個錢幣,待冷卻後,打開錢笵取出半成品,再經修飾即可完成鑄造。此件「大泉五十」銅笵形制保存完整,存世數量稀少,對新莽時代錢幣的鑄造方法及鑄幣工藝水準具有重要價值。
臺灣手語演譯:吳家瑜 老師
本件雕花石槽由整塊巨石挖鑿雕刻而成,器一端的底部正中鑿有一口,內壁四面打磨完好。外壁四面佈滿浮雕紋飾,紋飾可分三欄,上欄以番蓮花環飾,下欄以長線水波紋環飾,中欄則為主畫面,正面主畫面雕以「丹鳳朝陽」或「百鳥朝鳳」圖;背面主畫面為「四龍拱麟」;兩側則雕刻雙馬騰空奔馳於壽山福海之上,雕刻題材均為仁禽仁獸,紋飾豐富且精細。
臺灣手語演譯:吳家瑜 老師
動物面紋玉飾出土於中國河南省輝縣琉璃閣甲墓,造型獨特,動物面紋形象雖然可溯自新石器時代,但其鼻部有一長條形凸出,與舖首造型類似,疑似舖首形玉器的早期階段作品,背面光素無紋,正面則以高雕、透雕技法刻成動物面紋,技法熟練,工藝精良。
臺灣手語演譯:陳立育 老師
珩是珮上飾玉,此器約璧的三分之一呈窄扇形,兩側龍首外緣出脊呈魚尾狀,全器刻飾簡化變體螭龍雲紋,呈尖尾形,相互交錯,刀法簡潔有力,兩端龍首部位各開一圓孔,用以繫掛其他飾件以成組配戴,龍身作平行雙線陰刻卷雲紋飾,對稱特殊,是典型西周舊器,但卻出土在中國河南省輝縣甲墓的春秋墓葬中,"V"形穿孔是後來春秋時期打孔的,自器身兩側斜入的長穿孔,得見鑽孔技術高超,同時也說明西周玉璜轉變為玉珩的禮制特徵和變化,站在禮制和玉器發展史來看,具有重要意義。
臺灣手語演譯:吳家瑜 老師
這件是河南輝縣甲墓出土的玉玦,原器出土為一對,青黃玉質,沁呈黑褐色,部分開窗處仍可見玉原來的質地,形制呈圓柱形,一側開缺口,外寬內窄,中間以管鑽穿為孔,孔內周緣平直,器面則浮雕虺龍紋,龍首張口、捲鼻、圓眼,捲鼻部分加刻鱗紋,鼻下飾極細的陰線羽紋。器上下端飾以五個虺龍雲紋單位,器身則以八個單位組合而成。器入土受硃砂沁,有璊斑,刻工精巧細緻,精緻典雅,玉質佳美,質材厚實,器形特殊而稀少。
臺灣手語演譯:李佳吉 老師
這件青黃玉質的玉瓏是自中國河南省輝縣甲墓出土,出土時原為一對,另一件已斷損,此件完整,光澤溫潤,入土沁呈黃色斑,採玉環出廓的設計方式,以四龍相互交纏的勾連紋飾營造出二環相疊,並以透雕疊壓方式表現龍身。龍圓目、上捲鼻、吐舌,器面以陰刻細線紋刻出輪廓線,刀法流暢,兩面紋飾相類似與對稱;但一面工藝較為完整,另一面工藝似未完成,且中央交接處略扁,器上仍殘留有硃砂、土蝕痕。
臺灣手語演譯:牛暄文 老師
本件器型修長,立式口寬大,斜肩,平底,白釉泛青,有「大明萬曆年製」款。整體器面繪滿雲龍紋;肩上施吉祥紋、全體腹部施瑞雲五爪龍紋,龍紋泛立體感。明萬曆年間盛行這類青花瓷之外還出現同類紋飾的五彩瓷。原本應有附蓋,唯原蓋佚失。
臺灣手語演譯:吳家瑜 老師
佛龕以整塊長方形泥板挖塑製成。泥板的正背兩面分別挖成仿石窟佛像的形制。龕內正面塑倚坐觀音像,觀音像倚坐於蓮花座上,一手持飄帶,另一手置膝上,頭部寶冠高聳,披掛串珠瓔珞,背面窟內側塑童子像兩人,元代景德鎮窯燒製這類觀音像手藝和品質相當佳,製作時併用模具和手捏而完成。
臺灣手語演譯:陳立育 老師
圈足淺盤,白底青花,盤面中央繪一束蓮花,外圈繪連枝蓮花,盤沿繪一圈海浪紋,盤外也是連枝蓮花紋。無款,器底無釉,圈足處略可看到紅棕色底胎。全器呈現著永樂青花的釉層肥潤、色澤鮮豔特質,釉色方面使用的是蘇麻離青的鈷藍發色。
臺灣手語演譯:李佳吉 老師
青花花鳥八角盒,多角型,附蓋,底部有「大明嘉靖年製」款。除了器底全身施花卉紋,藍釉淡雅整體線條柔和、曲線美麗、整體性完整。尺寸較大,八角盒造型較特殊,燒製技術上有一定的難度,工藝技術表現佳。
臺灣手語演譯:牛暄文 老師
胎土白、質鬆、釉色以藍彩、褐、綠和米白色為主,藍彩在三彩中較為特殊難得。雙手、頸和首部位皆無施釉,整體造型武威、面部表情兇猛,製作精緻。身著明光甲,左右胸前各有一圓徽、肩覆披帛做龍首狀。右手握拳高舉、左手叉扶腰際,中心縱束申帶,腰帶下垂膝裙,下縛吊腿,足著長靴,右足踏臥著牛頭,左足置於牛身上,雙眼圓瞪。器型完整,姿態優美。
臺灣手語演譯:陳立育 老師
唐代綠釉較少,尤其此件水注甚大,更屬難得。小口、細頸、削肩、豐腰,加上弓形豎起細條握柄,造型優美,特殊少見,與波斯銀器造型相類,具8-9世紀時代特色,與中西文明交流相關,釉彩自然,顯示獨特美感。
臺灣手語演譯:陳立育 老師
腰鼓造型雙邊廣口、中間細瘦呈啞鈴狀,全器覆茶末色的黑釉,其上又以快筆刷藍白斑,這種腰鼓是由西域傳入中國,唐代把它納入樂器體制,華北的河南魯山窯、禹縣窯等均燒製這種腰鼓。
臺灣手語演譯:吳家瑜 老師
罐口為外敞,斜肩曲腹平底,肩腹交接處有一對下垂耳,耳下腹部無明顯紋飾,僅隱約出現壓印繩紋,內壁素面無紋。紋飾皆為單一褐色,環繞上半部器身,從口沿的寬帶紋起,接著是頸部的連續回紋、頸下的鳥紋和太陽紋、肩部的雙勾紋。雙勾內繪有太陽紋,雙勾下為狹帶紋,辛店文化彩陶壺主要出土於中國青海省、甘肅省等地的洮河流域辛店一帶,距今約4000餘年。此件特色是體型特大。
臺灣手語演譯:李佳吉 老師
文官俑頭戴高冠,雙手執笏於胸前,人物呈非漢人臉龐,臉部表情逼真,身著褐色寬口低領長衣,衣袖和胸前鑲白、綠邊。足著尖頭鞋,站立於鏤空座上,臉部、手和冠帽沒有施釉之外全器施釉,釉色以褐、綠和米白色為主流。衣服袖口釉面溶融流動,充分表現唐三彩釉的裝飾美。
臺灣手語演譯:牛暄文 老師
白釉雙龍尊的雙耳龍形柄器型盛行於初唐時期。這對文物釉色佳,龍首精美,器型特殊。有一件攀在口沿上的蟠龍造型紋飾較為豐富,肩上貼花紋飾特殊,長頸部四圈凸弦紋明顯,肩腹間有兩組陰線弦紋裝飾,其釉色及光澤保持較完整,惟器口有破損,已修復,餘大致完整。另一件瓶身略高,肩上光素無貼花紋飾,肩腹間亦無陰線弦紋裝飾,釉層脫落較多,釉色較灰暗。這兩件器型、尺寸相似,可為同時期、同區域之不同文物互為比對、參考與佐證。
臺灣手語演譯:李佳吉 老師
天王俑臉部表情兇猛,濃眉瞠目、身材魁武,身穿甲冑,以龍首飾肩,左右胸前各飾圓徽。頭戴鳳盔,雙翅高展,天王左手插腰,右手握拳,足穿護腿長靴,站立在一矮人身上,矮人狀似小鬼,表情滑稽,戴綠頂帽,赤身,著黃色短褲。整體保存狀況良好,分別用褐、綠、白三色釉隨意點染,雙袖下方施黃色釉,頭冠未施釉,但有彩繪痕跡,衣飾摺紋的刻劃分色勻稱明顯,束腰及長靴上三彩色釉活潑鮮麗,足以代表盛唐文化特徵。
臺灣手語演譯:陳立育 老師
這件三彩馬頭小略偏向左,身軀肥碩而腹空,以細瘦的四足支撐龐大身體在燒製上實屬不易。馬身整體施以黃褐釉,馬具垂飾、馬鞍、鞍褥為綠釉,馬鬃殘留白釉,馬蹄及馬尾無釉。馬是唐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受到社會尚武精神影響,愛好馬匹蔚為上流社會的風氣,裝飾馬也成為一種習尚,馬的鬃毛也都細心修剪,顯得精神奕奕。這件三彩馬姿態優雅,比例正確,體型豐碩,表現出唐人對馬的審美感。
臺灣手語演譯:吳家瑜 老師
這件三彩駱駝俑器型碩大而完美,雙峰之間披著毛毯,駝鞍裝飾精美,昂首嘶鳴作行走狀,神態雄偉生動。器體中空,釉呈白、綠、褐三色交融,斑斕艷麗,淋漓飽滿,呈現著唐代三彩工藝的高度成就,也反映出當時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駱駝是古代絲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唐代中西交通發達,人們也喜歡製作駱駝造型的器物。
臺灣手語演譯:李佳吉 老師
三彩武俑盛行於八世紀初至中期。這組三彩武俑兩件各具特色,器形端正,高大具氣勢。武俑胎白、身穿鎧甲,鎧甲釉色亮麗,左右胸前各飾一圓徽,肩膀上以龍首裝飾,腿部則以象鼻裝飾,是一大特色。整體比例正確,神態威武,表情豐富,是唐三彩陶俑中的傑作。
臺灣手語演譯:李佳吉 老師
此件鎮墓獸人面獸身,凸睛豎眉,獠牙外突,扇形大耳,頭上長出火炬狀物,表情威猛,胸前綴陰刻卷草紋飾,左右各二火焰式翅膀,足似牛蹄作蹲踞狀,踏板臺座上飾有綠色纏枝狀蛇形物,裝飾趣味濃厚。背部塑四短鋸齒形脊飾,一銳利戈戟高聳,造型獨特。全身施黃、褐、綠三色釉,並加罕見的藍彩。此件鎮墓獸形體巨大,是一大特色,極具震懾的雄姿,製作精細、品相完整,莊嚴可畏。
臺灣手語演譯:牛暄文 老師
豆是商周青銅器中的盛食器,用於祭祀及饗宴。此豆有蓋,蓋隆起,頂較平,中間有六柱形捉手,器身有子口,附耳外曲,高喇叭形圈足,全器均飾帶狀蟠螭紋,並在地紋處填髹黑漆,使紋飾更加明顯醒目。此器是在中國河南省輝縣琉璃閣甲墓出土,屬於春秋晚期衛國國君墓遺物,鑄造精美,紋飾精巧,與同墓中所出的九鼎紋飾技法相同,顯然是專為與九鼎配套所鑄造的,填漆技術也是春秋時代青銅器重要的表徵之一。
臺灣手語演譯:陳立育 老師
鼎是商周青銅器中最重要的青銅禮器,用於宗廟祭祀與饗宴。此器是春秋中期中原鄭公大墓出土文物,三短足兩附耳,斂口鼓腹,上承圈頂蓋,蓋鼎捉手立柱浮雕成立體蟠蛇紋,鏤空交叉纏繞,是典型的新鄭式蟠蛇紋飾。這種有蓋箍口圓鼎式樣,是春秋時代中原地區最早出現的典範之一。
臺灣手語演譯:吳家瑜 老師
戈是商周青銅器中常見的品類,古時稱為勾兵,作為勾殺敵人之用。這件鸞紋戈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殷墟,有「援」有「內」,援是刃部、內是柄部,援較寬, 刃長如舌,前鋒弧尖;內後段微曲,上有圓形穿,並飾以凹鑄之鸞鳳紋,故稱之為鸞紋戈。援和內之間設有一字型的長「闌」,這件曲內有闌式的戈品項完整,具有商代中晚期兵器的典型特徵。
臺灣手語演譯:李佳吉 老師
尊是商周青銅器中酒器的容酒器,製成鳥形或獸形等故稱為鳥獸尊。這件虎形尊是在春秋中期中原鄭公大墓出土,是春秋時期出土青銅器中僅見的虎造型酒尊,罕見珍貴。通體作虎形,虎頭張口為流口,背有圓蓋,有鏈與尾相連接,尾向上彎捲為把,虎目圓睜,頭頂有角,短頸肥身,虎足甚短,器表紋飾以雷紋為主,分布於額頭及足部上方。
臺灣手語演譯:牛暄文 老師
這件雲龍罍是春秋時期鄭公大墓出土的器物,是酒器也是盛水器。斂口、短頸、寬肩、淺腹、圈足。器肩上有四個龍耳立體鑄件,雙龍交尾銜環,四耳間隙處留存四個圓形殘痕,對照早期圖集中原存完整的紋飾拓片顯示,原有貼金屬片的龍紋裝飾,今已脫落不存,此器以表現春秋時期重要紋飾著名,腹部上帶狀雙鉤交錯的蟠蛇紋飾被學者稱為「新鄭式花紋」。
臺灣手語演譯:陳立育 老師
本件鎛鐘,直懸平口,鐘身分篆部與鼓部,具春秋時期的紋飾特色,鐘身篆部是兩相交夔龍紋,篆間三排蟠龍形紋,鼓部則佈滿粗疏的交纏夔龍紋,上端懸鈕是鏤空蟠螭紋,故稱螭鈕鎛鐘。鎛鐘體型較大,單懸,大都只有一件,但河南新鄭鄭公大墓竟出土了4件特鐘,這是其中次大的一件,也是臺灣現藏最大的一件,是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代表性樂器,彌足珍貴。
臺灣手語演譯:吳家瑜 老師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獸形器座〉
影片時間 00:01:00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金柄銅短劍〉
影片時間 00:01:44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蟠龍方壺〉
影片時間 00:01:4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皇明監國魯王壙誌〉
影片時間 00:02:48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北魏天安元年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
影片時間 00:02:3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太魯閣之美〉
影片時間 00:03:02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菊〉
影片時間 00:01:42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四女裸像〉
影片時間 00:02:30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湖山攬勝〉
影片時間 00:03:1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十猿圖〉
影片時間 00:01:29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大千狂塗〉
影片時間 00:02:22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夏山雲瀑〉
影片時間 00:01:32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水殿暗香〉
影片時間 00:01:35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墨荷四聯屏〉
影片時間 00:03:49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無量壽佛 大藏畫〉
影片時間 00:01:2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天王像〉
影片時間 00:02:05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溪山無盡圖卷〉
影片時間 00:02:11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虎〉
影片時間 00:01:21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鍾馗馴鬼圖〉
影片時間 00:01:43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記草書八聯屏〉
影片時間 00:01:38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題拐子馬圖」草書六聯屏〉
影片時間 00:02:03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呂西村隸書四聯屏〉
影片時間 00:02:02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臺灣通史初版定稿殘本〉
影片時間 00:01:25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行中書省 銀錠〉
影片時間 00:02:20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新莽 大泉五十銅笵〉
影片時間 00:01:41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雕花石槽〉
影片時間 00:01:39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動物面紋玉飾〉
影片時間 00:01:12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珩(璜)〉
影片時間 00:01:51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玦〉
影片時間 00:01:30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瓏〉
影片時間 00:01:1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萬曆青花雙龍暖壽罈〉
影片時間 00:01:10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青白釉觀音像暨佛龕〉
影片時間 00:01:14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青花一束蓮大盤〉
影片時間 00:00:56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青花花鳥八角盒〉
影片時間 00:00:48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天王神像〉
影片時間 00:01:13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綠釉水注〉
影片時間 00:01:00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茶末釉藍白斑腰鼓〉
影片時間 00:00:5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辛店文化雙鉤紋雙耳壺〉
影片時間 00:01:0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文官俑〉
影片時間 00:00:57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白釉雙龍尊〉
影片時間 00:01:21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天王神像〉
影片時間 00:01:33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馬〉
影片時間 00:01:23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駱駝〉
影片時間 00:01:14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武俑〉
影片時間 00:00:55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三彩加藍人面鎮墓獸〉
影片時間 00:01:08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填漆蟠螭紋蓋豆〉
影片時間 00:01:52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蟠螭紋鼎〉
影片時間 00:01:10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鸞紋戈〉
影片時間 00:01:09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虎形尊〉
影片時間 00:01:19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雲龍罍〉
影片時間 00:01:35
-
Fun手藝博-史博典藏文物臺灣手語導覽〈螭紐鎛鐘〉
影片時間 0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