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理念
國立歷史博物館「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張紋瑄《倒數第二個箱子》
國立歷史博物館「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雪克《誰在寫歷史?》
國立歷史博物館「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劉千瑋《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
「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
我們需要集體過往的幾個理由:從前人的成功和失敗中獲取智慧和靈感,找出我們曾經和現在是誰,並且滋養我們的想像力。如果我們只是紀念它而不對話論辯,過去必然會逝去。
We need our collective pasts for all the familiar reasons: to gain wisdom and inspiration from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our forebears, to find out who we were and are, to nourish our imaginations. But the past would surely die if we merely memorialized it, if we did not argue about it.
— 莎拉.瑪札(Sarah Maza),2018
歷史對你來說是什麼呢?是課本中的一頁、是家族長輩述說的遠久故事、還是被存放在博物館中的物件?
歷史學家認為,歷史不只是一門學科,它也以各式姿態存於生活中;甚至「你我」的故事,也是歷史的一種面貌;我們都是歷史的接棒者與傳承者。
在人們比過往擁有更多言說與書寫自由的時代,國立歷史博物館作為歷史記憶的匯集點,邀請大眾與藝術家一起思考有關歷史的大哉問——關於歷史我們需要記起哪些人事物、擁有什麼樣的記憶,又可以如何紀念過去?
「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邀請張紋瑄、雪克與劉千瑋,三位聚焦在檔案、認同和歷史材料的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邀請民眾在記起、記憶與紀念三種層次的歷史工作坊中共作共學。並以物件劇場、錄像與大型裝置等媒材尋找書寫歷史的新方法,回應當代社會對於共同體的多種想像。
我們期待與大眾一同透過藝術思辨歷史與你我的關係,邀請觀眾透過作品持續與歷史對話。
在眾聲喧嘩的當代,史博館邀請你一起想想歷史,啟發關於歷史的多元價值。
指導:文化部
主辦:國立歷史博物館
策展與統籌:害喜影音綜藝有限公司
張紋瑄《倒數第二個箱子》
藝術家:張紋瑄
年代:2024年
複合媒材裝置:金屬櫃體、陶瓷、織品、纖維強化塑膠、木頭、印刷品、現成物、單頻道錄像
櫃體:225x60x200公分,105x51x200公分
影像:30分鐘/錄像/彩色/華語發音/華英語字幕
作品理念
《倒數第二個箱子》發想自史博館在1969至1986年於海外推行的「中華文物箱」,在這個「一口箱子等於一個展覽」的文化外交計畫中,物件、認同、歷史敘事及政治宣傳被揉雜成複合物,操演出特殊的世界觀。張紋瑄透過工作坊,與參與者共同憶起文物所乘載的歷史,再以物件劇場及諧擬博物館開放式典藏的物件裝置,使過去與當下重組,讓典藏與日常易位;將「物」所潛藏的政治性牽引而出,重新述說為一則由大的、小的和一口箱子所構成的家族寓言,以此回應物件、敘事及認同之間的曖昧多義。
創作過程
《倒數第二個箱子》是一件結合戲劇與複合媒材裝置的作品。前期透過前置工作坊的舉辦,藝術家將工作坊中由參與者所創造的物件故事與內容,成為《倒數第二個箱子》的作品發展基礎,並轉化為物件劇場的發展元素。在劇本創作與排練階段,藝術家張紋瑄邀請導演暨燈光設計曾彥婷、共創演員賀湘儀、陳佳豪、聲音設計曾伯豪、服裝設計徐英祥,基於腳本進一步發展物件在劇場表演的語彙中,同時作為文物及道具的可能性,並於納豆劇場進行閉門演出,兩場工作坊參與者、本計畫相關人員及受邀觀眾除了觀賞演出之外,也使用手機參與拍攝。裝置作品上,則歷經劇場道具物件打樣、展櫃製作與錄像製作等過程。作品於展區裝設完成後,並在史博館三樓常設展區進行兩場公開的物件劇場現場演出,博物館劇場則繼錄像、物件裝置之後,成為整件計畫最後的組成元素。
張紋瑄
張紋瑄的藝術實踐透過重讀、重寫及虛構出另類方案,來質問機構化的歷史敘事結構,並同時暴露出潛藏在歷史敘事中,不同權力之間的角力關係,而此暴露結構的手段,也正是一種重新處理個人故事及歷史書寫之間的關係及能動性的方式。藉由不同的媒介——包含裝置、錄像及講述——的使用,他經常用與原件有誤差的檔案以及第一人稱敘事,讓觀者得以反思歷史如何影響了當下的形塑與未來的推進。
作品參與名單
概念及導演:張紋瑄、曾彥婷
共創演員:陳佳豪、賀湘儀
舞台監督:張君如
聲音設計:曾伯豪
燈光設計:曾彥婷
服裝設計:徐英祥
攝影團隊:陳冠宇、楊哲奇、陳仕恩、林彥翔
後期製作團隊:噪音印製、江偉
物件製作:源造工作室
裝置製作:于沛廷
指導:文化部
主辦:國立歷史博物館
策展與統籌:害喜影音綜藝有限公司
雪克《誰在寫歷史?》
藝術家:雪克
年代:2024
錄像裝置、兩張改造過的教室座椅
25分鐘/錄像/彩色/華語發音/華英語字幕
作品理念
雪克透過工作坊與12名高中生一起重新閱讀史博館歷年展覽,引導他們爬梳自身的生命歷程。再以電影語言重新結構青少年參與者創作的行為藝術片段,完成《誰在寫歷史?》這支錄像創作。影片中12段以身份認同建構為題的行為藝術,猶如小歷史的敘事切片。如果電影作為檔案,既是幫助人們記憶社會的媒介,也是當代人們對於歷史的理解及再現,那麼它是一種關於過去的社會記憶,抑或是一種歷史敘述呢?雪克期待透過這件作品,與觀眾共同思考社會的集體記憶透過什麼機制不斷重塑。
創作過程
雪克公開招募十二位高中生一起加入《誰在寫歷史?》的創作工作坊,在雪克帶領下,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讀書會、工作坊與實作,青少年們回顧建構自己的重要生命經驗,以創作形式相互分享並開啟對話,建立屬於該世代的集體記憶。透過書寫親身經歷或聽長輩口述的家庭故事,讓雪克更加接近這些青少年夥伴的身分認同建構過程。在這樣的基礎下,雪克藉由導讀多件涉及國族、歷史、身分認同的行為藝術作品,引導青少年們以行為藝術作為方法,重新詮釋自身對於身分、歷史與文化的認同,並在多次的排練工作坊中統整、收束每位夥伴的作品形式與內容,進而成為影像劇本,並由十二位參與的青少年親自參與錄製演出。
雪克
雪克以電影書寫作為藝術實踐方法,作品多關注亞洲地緣政治歷史與個人歷史、文學、大眾流行文化等文件檔案研究;電影語言、符號和在線系統的敘事實驗;以及集體 / 個人記憶的關係與建構。這些研究方向以相互牽連、互為表裡的方式呈現,影像作品遊走虛構與非虛構之間,反映出個人歷史在國家機器、教育文化與全球化秩序下的建構。多次國際駐村交流經驗,作品曾在法國、韓國、日本、美國等地展出。
共創參與:
鄭詠恩、梁毓筠、廖育禎、姜葳悅、吳樹豫、鄭又仁、侯思羽、何楓華、謝敏淇、侯予晴、王乙帆、蔡耀萱
製作團隊:
攝影指導:Liam Morgan
史坦尼康操作員:楊仲傑
B 機攝影師:王大中
攝影大助:陳柏叡、程鼎暘、鐘士偉
攝影二助:陳韻如、賴建榮
攝影助理:張博智、傅捷
攝影實習生:謝新培、詹苗伊
製片:洪家翎
製片助理:藍萱、吳信義
美術設計:廖音喬
美術助理:胡博登、袁微鈞
收音師:李俊逸
聲音後製:吳峟賢
燈光師:朱鏡偉
燈光大助:林家緯
燈光助理:王俊璽
燈光實習生:賴嘉偉、高耀棕
妝髮師:郭珈君
電工:李文宗
字幕翻譯:鄭亭亭
學生椅加工與展場木作:什木工地
布展協力:牧晅工作室、鄭安舜
特別感謝:和寬攝影器材有限公司、永祥影視器材、淡江大學、翁天益、季鴻宇、劉怡佳
指導:文化部
主辦:國立歷史博物館
策展與統籌:害喜影音綜藝有限公司
劉千瑋《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
藝術家:劉千瑋
年代:2024
國立歷史博物館回收建築材料
全區約1965x800公分
作品理念
藝術家劉千瑋以史博館整建工程中所汰換的老舊屋瓦、地磚製作公共座椅,並將規劃移除自1982年豎立於庭園一隅、刻有清末民國文人周承忠從岳飛墨跡集字的「還我河山」石碑,打磨、重置、構成全新的公共雕塑。劉千瑋提出「懷舊是危險的嗎」,以此思辨人們為何懷古,在紀念的同時,如何透過想像過去,引領我們形塑未來,並在入座之時,藉由藝術中介,打造思索「何為紀念?為何紀念?如何紀念?」的公共空間,在新與舊的歷史脈絡之間尋找永續的可能。作品呈現了某個時代人們對國族的想望,石碑的位置與周圍環境改變後,「還我河山」也以同音異義提供觀眾對於臺灣自然環境河山永續的回應。這四字的來源脈絡正好可作為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思考。
創作過程
作品是由史博館整建工程中的回收建築材料所構成,包括自1982年即豎立於史博館庭園一隅、刻有岳飛書法集字「還我河山」的石碑;而作品亦使用博物館整建工程卸下的老舊屋瓦、景觀石與廣場地磚等建築廢棄物構成公共座椅的水磨石骨料;地面文字則是以「還我河山」碑石底部切除之石料製作而成,完成一組猶如「另類文物」的雕塑座椅。這個由公共設施、碑石與標語文字構成的作品,是藝術家和策展團隊在提案過程中經過資料探索、對話、社區走訪後共同提出的裝置想法。
劉千瑋
劉千瑋,1982 年生於臺灣,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助理教授。近年藝術創作關注於「物件」、「文物」、「藝術品」與當代社會秩序之間的歷史敘事、科學應用,以及文化保存等議題。善以空間裝置重新組譯源自農村生活與科技日常的創作媒材,並透過各式展覽場域的現地製作,探討今日的藝術再現如何在意義生產上進行新型態的內容中介。這般歷經長期田野工作後,在暫時性的展覽場域中一次又一次現地實踐的藝術生產,循環相應著藝術家於創作上以複製、重構與轉型的操作方法,改變物件既有的社會意義與敘事框架的意圖,進一步叩問關於「文化」的現有詮釋與分類系統。
工作團隊:
建築設計:顏大喆
字體設計:賴依靖
專案經理:丘智偉
製作團隊:呂晉毅、李國嘉、林帛廷、吳宇軒、賴科維
指導:文化部
主辦:國立歷史博物館
策展與統籌:害喜影音綜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