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MIT與奇美拉:重構一個台灣現代建築的包浩斯群像

時間長度: 02:16:04 觀看次數:92 發行/出版日:2022年07月02日

德國的現代運動團體包浩斯(Bauhaus,1919~1933)只有14年光景,二戰中保守強權將其前衛藝術家往世界各地驅逐,怎料至今能在全球範圍內的不同設計領域產生作用?包括建築!然而,面對國內長期以來誤會它是一所建築學校,而且私立東海大學(1960)是唯一翻版的困境,本演講希冀從經驗研究出發,針對本土另一個更早成立的建築專業訓練基地──國立成功大學(1944)展開卷帙浩繁的史料爬梳,旨在「照搬」以外角度說明我國的建築教育如何受到包浩斯「另類」的影響。當然,這樣的做法會突顯學校本身在國共內戰脈絡下的體質比較:設計(design)在立志成為東方MIT的成大實用性學院夾縫中汲汲營營,到了坐擁奇美拉博雅氣質的東海在農業臺灣卻是曲高和寡。講者從校舍、課程、人事、刊物、展覽、組織等面向發現比起顯而易見的視覺材料和教學論述,在地緣政治的特殊關係中,美國經濟援助以及自由中國保護傘下,在冷戰年代的我們以建築為名所移植、竟看不見的機構(institution,或說制度)才是要害。即使藉美利堅和平(Pax Americana)來臺、作為戰略交換的包浩斯早將烏托邦價值全部消音,但少數進步的專業者確實為臺灣「撐」出了一個現代建築的討論與實踐空間,而那個群像除了東海,多半來自成大。唯有在充分瞭解包浩斯的基礎上重構差異,臺灣的早期戰後建築才有免於對號入座、跳脫風格形式的溝通機會,成為現代。

相關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