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聿銘和葛羅培斯:從華東/東海大學到臺灣工藝文化館的現代性反思

時間長度: 02:25:24 觀看次數:1114 發行/出版日:2022年05月25日

貝聿銘對於建築的認識根植於20世紀初以降歐美「大寫的」現代建築(Modern Architecture),尤其是戰後大蕭條時期功能主義的理性論述。重新思考這位創辦包浩斯校長華特‧葛羅培斯最知名的華人學生,他在所謂「最後一位高端現代建築大師(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頭銜背後的脈絡,從建築史的理論層次上提出三個發問:(1)假設一個「現代前沿地景(pre-modern landscape)」作為命題,貝氏在甫離中國、初抵美國之際對於「現代(modern)」的概念與認知為何?(2)離開德國後先到英國從事建築實踐的葛羅培斯,後來在美國的「哈佛包浩斯(Harvard-Bauhaus)」教授給貝氏什麼?(3)貝氏及當年在台灣的張肇康、陳其寬、鳳後三經由台中東海大學(原上海華東大學)跨海「移植(transplant)」了怎樣的現代性(modernity)?做為結論,就七零年代落成、今年二月成為南投縣定古蹟的工藝文化館(原手工業品陳列館)作者權(authorship)疑義,再談貝聿銘象徵的美利堅文化資本、楊英風/彭蔭宣/程儀賢格子梁結構系統的構築形式、指定整合性保存(integrated conservation)的時代意義,反思銘刻在現代性物質遺留的權力空間化(spatialization of power)之歷史過程。

相關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