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1-工藝導讀操作手冊 (華語導覽)
這是一個以工藝為主體,由時間的概念、觀看、感知,直入臺灣工藝的展覽。
1920年《臺灣通史》出版,「工藝」首度成志。以百年為尺度,我們清楚看見工藝的模樣:是這塊土地上日常所生成的美、是人們豐富交流所煥發的活潑創意、是製作不歇的身影所凝聚的精神厚度,也是永遠迎向環境挑戰開創的勇氣。臺灣工藝,百年前已呈現虹彩般的光譜,此時此刻,我們習慣歸諸於傳統的,其實也和我們以為最新穎的,同樣屬於「現在」的一部分。這百年來,臺灣工藝所保有的多樣性,正是讓我們擁有能夠選擇的自由、面向未來的豐厚資本。於是,這個展覽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
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
【工藝導讀操作手冊】
工藝,是身體知識;而工藝品,則是工藝物質化的終極展現。想讀懂工藝品的獨特語彙,除了感受製作者和使用者的巧藝、情感與思想之外,也要理解所處的環境和人文脈絡。
-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2-海洋臺灣的生存智慧 (華語導覽)
這是一個以工藝為主體,由時間的概念、觀看、感知,直入臺灣工藝的展覽。
1920年《臺灣通史》出版,「工藝」首度成志。以百年為尺度,我們清楚看見工藝的模樣:是這塊土地上日常所生成的美、是人們豐富交流所煥發的活潑創意、是製作不歇的身影所凝聚的精神厚度,也是永遠迎向環境挑戰開創的勇氣。臺灣工藝,百年前已呈現虹彩般的光譜,此時此刻,我們習慣歸諸於傳統的,其實也和我們以為最新穎的,同樣屬於「現在」的一部分。這百年來,臺灣工藝所保有的多樣性,正是讓我們擁有能夠選擇的自由、面向未來的豐厚資本。於是,這個展覽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
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
【海洋臺灣的生存智慧】
臺灣的住民包括南島語族、華人族群和多元移民,他們都有橫越海洋的經驗。臺灣擁有豐富的地形和生態系,是天然材料的寶庫。移民們利用當地材料製作生活用品,並將技術轉化為藝術,形成美的文明。
百年前,海洋經驗帶來技藝交流與物品交換,為臺灣帶來創意。臺灣的工藝不僅限於海洋,還與世界社群保持連結,如樹皮布和貝珠聯繫著南島族群,漢人工藝與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對話。臺灣工藝的文化創意豐富了世界工藝的多樣性。
-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3-工藝產業化 (華語導覽)
這是一個以工藝為主體,由時間的概念、觀看、感知,直入臺灣工藝的展覽。
1920年《臺灣通史》出版,「工藝」首度成志。以百年為尺度,我們清楚看見工藝的模樣:是這塊土地上日常所生成的美、是人們豐富交流所煥發的活潑創意、是製作不歇的身影所凝聚的精神厚度,也是永遠迎向環境挑戰開創的勇氣。臺灣工藝,百年前已呈現虹彩般的光譜,此時此刻,我們習慣歸諸於傳統的,其實也和我們以為最新穎的,同樣屬於「現在」的一部分。這百年來,臺灣工藝所保有的多樣性,正是讓我們擁有能夠選擇的自由、面向未來的豐厚資本。於是,這個展覽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
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
【工藝產業化】
1917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品陳列館成立,推動工藝產業化,將漢人及原住民族群的自用工藝發展為產業工藝,並增進產值。此後,各地商品陳列館相繼開設,業務涵蓋商品展示、販賣、市場調查、產品設計、特賣會展覽等,延續日治時期在臺的日本本土的經濟政策。
此時期,臺灣首次普遍化團體制工藝教學,透過學校手工科教學、短期講習、座談、傳習所和指導所進行技術訓練,拓展了新的習藝管道,對臺灣工藝發展影響深遠。南島族群的自用工藝和漢人婦女的副業如竹編、藺編工藝等,成為產業化發展的重點,並引進新的材料和技術,如漆器、製紙和玻璃等,製作符合日本人生活需求和國際市場需要的產品。
-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4-常民工藝 (華語導覽)
這是一個以工藝為主體,由時間的概念、觀看、感知,直入臺灣工藝的展覽。
1920年《臺灣通史》出版,「工藝」首度成志。以百年為尺度,我們清楚看見工藝的模樣:是這塊土地上日常所生成的美、是人們豐富交流所煥發的活潑創意、是製作不歇的身影所凝聚的精神厚度,也是永遠迎向環境挑戰開創的勇氣。臺灣工藝,百年前已呈現虹彩般的光譜,此時此刻,我們習慣歸諸於傳統的,其實也和我們以為最新穎的,同樣屬於「現在」的一部分。這百年來,臺灣工藝所保有的多樣性,正是讓我們擁有能夠選擇的自由、面向未來的豐厚資本。於是,這個展覽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
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
【常民工藝 】
日治初期,由於勞動法令管制,唐山匠師入臺人數驟減,本地匠師獲得發展機會。1910年代,華籍職工來臺規定放寬,社會經濟繁榮,寺廟建築需求大增,唐山匠師再次來到臺灣,並輸入工藝製作原料。日治時期陸續於嘉南及中部地區發生大地震,授損寺廟重修改建需求形成另一波唐山匠師來臺高峰,吸引本地匠師留下許多精彩作品,如木雕、彩繪、剪黏等。民間信仰和生命禮俗相關的工藝,如粧佛、繡黼等,也在民間生活中持續傳承。日治時期的現代化發展帶來新的美感和生活經驗,民間工藝實踐者敏銳洞察觀眾喜好,反映現代生活變化。
-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5-山中公對臺灣漆藝的影響(華語導覽)
這是一個以工藝為主體,由時間的概念、觀看、感知,直入臺灣工藝的展覽。
1920年《臺灣通史》出版,「工藝」首度成志。以百年為尺度,我們清楚看見工藝的模樣:是這塊土地上日常所生成的美、是人們豐富交流所煥發的活潑創意、是製作不歇的身影所凝聚的精神厚度,也是永遠迎向環境挑戰開創的勇氣。臺灣工藝,百年前已呈現虹彩般的光譜,此時此刻,我們習慣歸諸於傳統的,其實也和我們以為最新穎的,同樣屬於「現在」的一部分。這百年來,臺灣工藝所保有的多樣性,正是讓我們擁有能夠選擇的自由、面向未來的豐厚資本。於是,這個展覽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
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
【山中公對臺灣漆藝的影響】
1920 到 40 年代在臺灣各地出現「集體訓練」的模式,由地方政府或企業主導開設各種傳習所、指導所及工廠,先廣招學徒進行技術訓練,加入生產作業,是師徒制以及家庭傳承之外新的習藝模式:如高雄州政府設立的「阿瑪灣工藝指導所」、花蓮港廳的「富世岡工藝指導所」、私人設立的「山中公美術工藝漆器製作所」以及接續成立的「臺中市立工藝傳習所」、地方政府開設的「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等,其所培育的人才、技術和風格,都對臺灣工藝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6-外銷鼎盛時代 (華語導覽)
這是一個以工藝為主體,由時間的概念、觀看、感知,直入臺灣工藝的展覽。
1920年《臺灣通史》出版,「工藝」首度成志。以百年為尺度,我們清楚看見工藝的模樣:是這塊土地上日常所生成的美、是人們豐富交流所煥發的活潑創意、是製作不歇的身影所凝聚的精神厚度,也是永遠迎向環境挑戰開創的勇氣。臺灣工藝,百年前已呈現虹彩般的光譜,此時此刻,我們習慣歸諸於傳統的,其實也和我們以為最新穎的,同樣屬於「現在」的一部分。這百年來,臺灣工藝所保有的多樣性,正是讓我們擁有能夠選擇的自由、面向未來的豐厚資本。於是,這個展覽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
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
【外銷鼎盛時代】
二次戰後,國民政府在美援協助下推展手工業,促進產品設計、技術創新和外銷訂單的拓展,工藝產業興盛。然而,生活中的工藝製品逐漸被石化產品取代。
1972年,當年的臺灣省政府主席謝東閔提出「小康家庭計畫」,希望在國際情勢變動中提升民生經濟,計畫包括推行社區生產福利事業。1970至1980年代,手工業達到鼎盛,1986年手工業產品出口貿易金額達到1540億元,創歷史新高。當時,家家戶戶投入外銷生產,形成「客廳即工場」的景象,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7-技藝與風格的在地融合 (華語導覽)
這是一個以工藝為主體,由時間的概念、觀看、感知,直入臺灣工藝的展覽。
1920年《臺灣通史》出版,「工藝」首度成志。以百年為尺度,我們清楚看見工藝的模樣:是這塊土地上日常所生成的美、是人們豐富交流所煥發的活潑創意、是製作不歇的身影所凝聚的精神厚度,也是永遠迎向環境挑戰開創的勇氣。臺灣工藝,百年前已呈現虹彩般的光譜,此時此刻,我們習慣歸諸於傳統的,其實也和我們以為最新穎的,同樣屬於「現在」的一部分。這百年來,臺灣工藝所保有的多樣性,正是讓我們擁有能夠選擇的自由、面向未來的豐厚資本。於是,這個展覽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
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
【技藝與風格的在地融合】
1949年後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移民帶來自己家鄉的工藝,也共同投入外銷手工業的生產。而在外銷市場導向下,強調中國風的產品也成為當時期的生產重心之一。而廟宇工藝方面,北式建築裝飾風格成為匠師新的學習與展現,在地兼容為多樣風貌的一員。
-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8-臺灣工藝產業再出發 (華語導覽)
這是一個以工藝為主體,由時間的概念、觀看、感知,直入臺灣工藝的展覽。
1920年《臺灣通史》出版,「工藝」首度成志。以百年為尺度,我們清楚看見工藝的模樣:是這塊土地上日常所生成的美、是人們豐富交流所煥發的活潑創意、是製作不歇的身影所凝聚的精神厚度,也是永遠迎向環境挑戰開創的勇氣。臺灣工藝,百年前已呈現虹彩般的光譜,此時此刻,我們習慣歸諸於傳統的,其實也和我們以為最新穎的,同樣屬於「現在」的一部分。這百年來,臺灣工藝所保有的多樣性,正是讓我們擁有能夠選擇的自由、面向未來的豐厚資本。於是,這個展覽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
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
【臺灣工藝產業再出發】
在外銷手工業發展之前,臺灣已經開始培育工藝人才。1954年,顏水龍主持「南投縣工藝研究班」,設立竹工、木工、車床、雕刻、籐工、陶瓷、編織等七個科別,培育技術人才。1959年,研究班改組為「南投縣工藝研習所」,1973年再改制為「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即今日的「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手工業研究所投入材料技術研究、廠商輔導與合作開發,並納入文化與設計的思考,為臺灣工藝產業創新。公部門之外,臺灣工藝產業人才也投入技術及設計研發,成功突破產業代工限制。
-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9-守護工藝文化 (華語導覽)
這是一個以工藝為主體,由時間的概念、觀看、感知,直入臺灣工藝的展覽。
1920年《臺灣通史》出版,「工藝」首度成志。以百年為尺度,我們清楚看見工藝的模樣:是這塊土地上日常所生成的美、是人們豐富交流所煥發的活潑創意、是製作不歇的身影所凝聚的精神厚度,也是永遠迎向環境挑戰開創的勇氣。臺灣工藝,百年前已呈現虹彩般的光譜,此時此刻,我們習慣歸諸於傳統的,其實也和我們以為最新穎的,同樣屬於「現在」的一部分。這百年來,臺灣工藝所保有的多樣性,正是讓我們擁有能夠選擇的自由、面向未來的豐厚資本。於是,這個展覽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
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
【守護工藝文化】
1990年代,臺灣社會經濟結構劇烈轉變,工藝成為文化動員的一部分,為過去的靜默者發聲,找到臺灣的生活文化美學。1986年,外銷手工業達到頂峰,但隨著國際競爭壓力和產業轉型的急迫性,1988年新臺幣升值,外銷手工業競爭力受挫,代工型態必須改變。90年代,臺灣產業結構定型為工業及服務業,都市化快速發展,生活型態急遽轉變。解嚴前後,民間文化保存意識展開,臺灣工藝找到新的定義,「文化」成為關鍵詞。
1990年代以來,臺灣工藝結合社區總體營造,強調「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方向。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後產生地域活性化方法的投注,原住民族復振運動和文化資產保存運動的能量,地方工藝開展新生。周休二日帶動國內旅遊風氣,工藝與觀光和地方發展結合,發展出不同於以往的模式。外銷興盛時期「為別人而做」的手工業生產記憶,成為「為自己而做」的在地文化資源。
-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10-土地的力量與設計工藝 (華語導覽)
這是一個以工藝為主體,由時間的概念、觀看、感知,直入臺灣工藝的展覽。
1920年《臺灣通史》出版,「工藝」首度成志。以百年為尺度,我們清楚看見工藝的模樣:是這塊土地上日常所生成的美、是人們豐富交流所煥發的活潑創意、是製作不歇的身影所凝聚的精神厚度,也是永遠迎向環境挑戰開創的勇氣。臺灣工藝,百年前已呈現虹彩般的光譜,此時此刻,我們習慣歸諸於傳統的,其實也和我們以為最新穎的,同樣屬於「現在」的一部分。這百年來,臺灣工藝所保有的多樣性,正是讓我們擁有能夠選擇的自由、面向未來的豐厚資本。於是,這個展覽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
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
【土地的力量與設計工藝】
90年代之前,原住民族復振運動中,泰雅族織布、排灣族木雕和琉璃珠、噶瑪蘭族香蕉絲工藝等成為焦點。族群自發投入文物研究、再製、創作、展覽、文化調查和工藝推廣教學,尋回岌岌可危的族群文化。
復振祖先的工藝也找到部落共同前進的路途,在「共作」中凝聚認同,透過工藝映照部落的獨特性和永續發展的路徑。90年代以來,許多部落持續投入工藝復振,連結南島族群工藝文化,啟動國際對話與相互激發的潛力。
-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11-工藝之藝 (華語導覽)
這是一個以工藝為主體,由時間的概念、觀看、感知,直入臺灣工藝的展覽。
1920年《臺灣通史》出版,「工藝」首度成志。以百年為尺度,我們清楚看見工藝的模樣:是這塊土地上日常所生成的美、是人們豐富交流所煥發的活潑創意、是製作不歇的身影所凝聚的精神厚度,也是永遠迎向環境挑戰開創的勇氣。臺灣工藝,百年前已呈現虹彩般的光譜,此時此刻,我們習慣歸諸於傳統的,其實也和我們以為最新穎的,同樣屬於「現在」的一部分。這百年來,臺灣工藝所保有的多樣性,正是讓我們擁有能夠選擇的自由、面向未來的豐厚資本。於是,這個展覽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
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
【工藝之藝】
工藝之藝,獨特於視覺藝術之藝,讀懂了工藝蘊藏的技術密碼、製作者為使用者賦予的體貼心意,以及和土地的牽繫,就要驚嘆其藝。而臺灣工藝很早就是文化匯聚、交流互動的多樣表現,我們起於海洋,也不受限於海洋。臺灣工藝,是工藝實踐者在臺灣生活中累積沉澱的靈思所產生的美,而這美也將進入使用者的生活日常,成為臺灣文化的獨特面貌。
-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12-未來工藝宣言 (華語導覽)
這是一個以工藝為主體,由時間的概念、觀看、感知,直入臺灣工藝的展覽。
1920年《臺灣通史》出版,「工藝」首度成志。以百年為尺度,我們清楚看見工藝的模樣:是這塊土地上日常所生成的美、是人們豐富交流所煥發的活潑創意、是製作不歇的身影所凝聚的精神厚度,也是永遠迎向環境挑戰開創的勇氣。臺灣工藝,百年前已呈現虹彩般的光譜,此時此刻,我們習慣歸諸於傳統的,其實也和我們以為最新穎的,同樣屬於「現在」的一部分。這百年來,臺灣工藝所保有的多樣性,正是讓我們擁有能夠選擇的自由、面向未來的豐厚資本。於是,這個展覽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
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
【未來工藝宣言】
臺灣工藝發展百年來,承載著一代代人的生活記憶。2021年推動「綠工藝」新篇章,強調頂真精神、工作倫理、生活美學、自然、循環、平衡等價值,並納入社會分工,推動「Craft for All」計畫,目標是健全臺灣工藝生態系與工藝價值的社會實踐。
「綠工藝」倡導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文化公民權的支持體系,在創造工藝的利他價值,擴大臺灣工藝在人文關懷方面的影響,實踐美的社會。